《加法运算律》这一课,学生的认知基础是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这一内容是为简便计算服务的,属于计算教学这一块。课堂的两个重点是:一是如何让学生在通过教师提供的例子,自己仿写的例子中分析比较,采用不完全归纳推理,抽象出运算规律;二是如何让学生在经历运算规律的发现过程中掌握数学方法和符号化思想。
本节加法运算律的教学,围绕“数学发现的过程”开展活动。以两个加法运算律的教学为载体,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发现过程,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智慧,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发现与探究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 在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中有许多运用加法运算律解决问题的实例,教师在课前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故事引入新课,有“平凡中见新奇”的效果。“朝三暮四”=“朝四暮三”这一原形的创设使学生体会到,在平常事件中也蕴含着数学规律。
2、精心安排自主发现的学习过程。 为了让学生自主经历数学发现的过程,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以下几项有意义的活动:
(1)情境中思考。主题图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它不仅是营造了一个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更是为学生创设了又一个具体可感的运算律模型,使学生能结合加法运算的意义建构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其数学思考也因为情境的有效支撑而更深入、扎实。
(2)举例中验证。举例验证,是一种常用的数学发现方法。由于加法运算律都是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需要学生广泛地举例验证,教师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举例。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举一个反例这样的设计,使验证环节充分展开,使学生更为接受和认同自己所得出的结论。进一步加强在对比中建构,使学生在反复比较中,抽象出运算律的本质特征,并沟通彼此的联系,使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对新知的建构。
3、关注运算律的拓展和应用。 加法运算律,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此,教师加强了应用方面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识别性练习。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中,优选一部分素材,如加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进行识别。通过识别,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打通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也大大丰富了学生关于运算律的体验。
(2)直接应用运算律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课堂上,安排学比眼力、比速度、比智慧等一系列练习。感悟运算律的应用价值。
整个过程,从充满趣味的成语故事出发,在问题情境中深入,在充分的举例验证中展开,通过多次的对比,逐步抽象出不同等式的共同数学特征,最后在运用中巩固深化了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认识与感悟。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