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研究》
庙桥小学教研活动评议表
|
执教人 |
蔡静红 |
上课内容 |
《比的意义》 |
||
|
时 间 |
2014.10.29 |
地 点 |
多媒体教室 |
主持人 |
蔡静红 |
|
出席人 |
顾海峰 蔡静红 丁金妹 沈建新 庄丽
许维燕 朱群如 史成娟 曹 丹 徐丹 |
||||
|
评议内容:
《认识比》是在学生已学过 “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个单元的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牛奶杯数与果汁杯数的比” “洗洁液配比”“路程与时间的比”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次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认识比。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认真分析,教者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其中,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时,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的开始,出示四幅大小不同的“天坛”的照片,并提问哪两幅照片最像?在学生找出第一、三两幅照片相似后,用格子图表示出第一幅图的长和宽,提问可以怎样表示长和宽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引出宽与长的比是5比8,长与宽的比是8比5,教学比的一般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将书上的例1和“练一练”作为练习,巩固比的意义,并指出这些都是同类量的比,引入例2:具有相除关系的不同类量的比。知道求速度就是路程与时间相除,也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求单价就是总价与数量相除,也就是总价与数量的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初步感知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求比值的方法和比的分数书写形式,思考比与除法和分数各部分间的关系。
整个教学过程,对照新课程理念,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方面的变革:
一、师生关系的变革教学活动中,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向师生互教互学转变,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老师的作用特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空间较大的问题,给学生发现的时间和空间。
2、精心组织与呈现学习材料,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学习材料的合理组织与呈现,能够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引导学生有序思维,积极发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重视学习活动中的知识生成,凸现学生学习主人地位。
二、 教学内容的变革 教师创造性处理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与整合,为学生提供了有一定思考性,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改进教材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学生熟悉、鲜活的生活内容,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课程资源优势,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发服务。这里,我认为教材教学的最终目标并非是回归教材,而应该是回归学生、回归生活。就此而言教材既非教学出发点,更非教学的终点,而仅仅是教学的谋介。教材不仅是预生的,而且是生成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过程,是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开发、交融过程的新材物。
三、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师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
1、 指令性活动向自主探索转化。教师通过提供学习材料使学始终处于观察、探究、交流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之中。
2、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
3、学习过程从封闭预设走向开放、生成。
|
|||||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