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磨课有感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又一次进行了改革,学习评价激励教师要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那我们教师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使学生快速有效地进入学习;组织适当的课堂内容,处理好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的矛盾;设计恰当的分层作业,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评价、情境创设、课堂内容、分层作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3版)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那接下来我就根据《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磨课过程,来谈一谈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能力。
{C}一、 创设合理的情境,使学生快速有效地进入学习
在教学中,老师们都会创设有趣合理的情境来导入教学。因为合理的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是情境的创设,必须快速有效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花费过多的时间在导入上。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这节课的情境创设,我也做了相应的改动。
【情境创设1】
1、出示情境图1
(1)谈话:今天我们班来了2个小朋友。看,他们在数画片呢!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亮有24张画片,小红有5张画片。
提问:谁能根据这2个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生: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师:要求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怎么列算式呢?
生:24+5=29(张)。
(2)复习旧知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把24分成20和4,先算4+5=9,再算20+9=29。
{C}{C}{C}完成板书:24 + 5 = 29(张)。
20 4
9
2、出示情境图2
师:小朋友说得多开心啊!小明也到我们教室里来啦!看,从图中你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明有9张画片,小亮有24张画片,小红有6张画片。
师:谁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生1: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9+6=15(张)
生2: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24+6=
生3: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24+9=
生4:小亮、小红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24+6+9=
【情境创设2】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3个小朋友。看,他们在数画片呢!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明有9张画片,小亮有24张画片,小红有6张画片。
师:谁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生1: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 9+6=15(张)
生2: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 24+6=
生3: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 24+9=
生4:小亮、小红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 24+6+9=
【思考】这两个情境都是运用小朋友在数画片来导入的,贴近低年级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思考和探索。第1种情境导入把情境创设和复习铺垫结合在了一起,出示了2张情境图。首先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让学生复习计算方法,从而为新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做好铺垫。但是这样的导入,花费的时间较长。并且在教学新知时,我们可以通过摆小棒来让学生了解计算方法,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出示书上的情境图,从而快速有效地导入新课。并处理好了技能形成与问题解决的矛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组织适当的课堂内容,处理好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的矛盾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3版)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例题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一)教学24+6
1.摆小棒
提问:24+6等于多少呢?
谈话:你真聪明,如果借助小棒,我们先摆多少根?再摆多少根?请你试着用小棒摆一摆、移一移、数一数、捆一捆,算一算24+6等于多少。一边摆一边说你是怎样摆的。
师:24+6等于多少呢?哪个小朋友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并和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生:我是这样摆的。先摆24根,再摆6根。
师:接下来你准备把哪些小棒合起来呢?
生:4根和6根合起来是10根,满10捆成1捆,2捆和1捆合起来是3捆,是3个十,是30。
师:原来4个一和6个一合起来是多少个一?10个一是几个十。满10我们就可以把小棒捆成一捆。
师:捆好的小朋友试着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没有捆好的小朋友快速地捆一捆,再说一说。
2.尝试说算法
师:看着小棒图,谁来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4+6=10,再算20+10=30。
师:如果没有小棒,我们看着算式,谁还能来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4+6=10
师:4是从哪里来的?
生:24分成20和4。先算4+6=10,再算20+10=30。
{C}{C}{C}边说边完成板书:24+ 6=30(张)。
20 4
10
指名说。同桌说。齐说。
完成书上的例题。
(二)教学24+9
1.估计几十多,初步感知进位
师:通过计算我们已经知道24+6=30,那24+9的得数比30大,还是小呢?
生:比30大。
2.交流算法,完成例题
①交流算法
师:24+9到底是三十几?请你用24+6的计算方法,试着和同桌说一说24+9该怎样算。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24分成20和4,先算4+9=13,再算20+13=33。
师:谁还想试一试。
②独立完成例题
大家会把刚才你说的计算过程写出来吗?翻到第75页,把书上最上面的框式图填写完整。已经填好的小朋友,你可以轻轻地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③交流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边说边完成板书。
生:24分成20和4,先算4+9=13,再算20+13=33。
{C}{C}{C}完成板书:24+ 9=33(张)。
20 4
13
④校对订正
【思考】在教学24+6时,设置2个环节。(1)尝试摆小棒。(2)尝试说算法,较好地处理了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矛盾。在尝试摆小棒时,让学生自己先动手摆一摆,再指名到黑板前展示给大家,通过操作直观地呈现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加强了对算理的理解。在尝试说算法时,先让学生看着小棒图,说一说,再不看小棒图,看着算式,说一说,同桌相互说一说,齐说。通过多种互动式的交流,让学生会说计算方法。
在教学24+9时,先与24+6=30比较,猜测24+9比30大,还是小。然后让学生根据24+6的计算方法,同桌试着互相说一说24+9的计算过程,直接省略直观的摆小棒的过程,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再交流完成例题,汇报完成板书。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更主动地去获取新的知识。在教学24+6时,设置了尝试摆小棒的环节。因为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3版)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让学生先自主地用小棒摆一摆、移一移、数一数、捆一捆,算一算,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探索。整个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C}三、 设计恰当的分层作业,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3版)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练习题中设置了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们去选择。
1.“想想做做”第1题:填一填,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8+2= 26+7=
2.“想想做做”第2题:算一算,比一比。
7+3= 4+8= 9+6=
7+43= 34+8= 9+36=
7+83= 54+8= 9+76=
3.“想想做做”第3题:口算。
38+9= 6+55= 72+8= 49+7= 4+46= 6+16=
4.“想想做做”第4题:解决实际问题。
盒子里原来有37张光盘,又放进3张。现在一共有多少张?
5.思考题:46加几会等于四十几,46加几会满五十。
{C}{C}{C}
{C} 46 + = 4
{C}{C}
{C}{C}{C}
{C}46 + = 5
【思考】“能力总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所以本课我巧设练习,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从而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技能。计算练习比较枯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把练习题用小羊们来送画片串联起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第1~4题是基础题,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最后一题思考题,让学生们课后讨论试着做一做,进一步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的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要注意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却在学生的心里激起不小的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影响。总之,老师要关注课堂教学,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使自己的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