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实践研究》
庙桥小学课题组研究课教案
|
时间 |
2014.5.7 |
内容 |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
执教者 |
史成娟 |
|
研究
目标 |
让学生经历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概括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加深对自然数特征的认识,感受数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
||||
|
教
学
过
程
|
一、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你们随便说一个数字,老师就能很快判断它是不是5的倍数。谁来尝试一下?(指名回答)
谈话:怎么样?判断的快不快?这节课我们学习完之后你也 二、教学新课。 1.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 出示例题,按要求在百数表中圈出2和5的倍数 (1)5的倍数的特征。 请你来说一说:5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学生汇报) 观察这些5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请你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5或0。) 反问:如果一个数不是5的倍数,它的个位上会是5或0吗?那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只要怎样? 判断:哪些是5的倍数? 23 45 40 28 51 200 95 (2)2的倍数的特征。 我们知道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的数是5或0。那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首先请人来汇报2的倍数你全部找到了吗?你是怎么找的? (学生汇报) 观察这些2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请在你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2、4、6、8或0。) 那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怎样? 判断:哪些是2的倍数? 12 34 52 98 76 100 23 227 谈话:我们发现了5的倍数、2的倍数的特征,反过来就可以用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是不是2的倍数。(指着板书内容) 个位是5或0的数就是——(5的倍数),个位不是5或0的数呢?(就不是5的倍数) 个位上的数是2、4、6、8或0。(2的倍数)个位不是2、4、6、8或0的数呢?(就不是2的倍数) 判断2的倍数或者判断5的倍数,有什么共同点?(只要看他们的个位)。 (3)什么样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4)练一练。 想想做做1: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12 25 48 60 72 90 (请你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为什么末尾一定是0?) 2.教学偶数和奇数。 (1)谈话:我们在一年级曾经认识过双数和单数,还记得吗? 谁能从小到大说出几个双数,再说出几个单数?(指名回答) 你们看看这些双数和单数与2有什么关系?(双数都是2的倍数,单数都不是2的倍数) (2)谈话:双数、单数是日常生活用语,数学上有特殊的名称。出示以下内容,让学生齐读: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这样看来,偶数、奇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双数、单数有什么关系? 偶数就是描述双数的数学语言,奇数就是描述单数的数学语言。 (3)练一练: 想想做做2:填一填。 58 74 89 120 231 155 600 偶数: 奇数: 提问:有没有哪个自然数既不是奇数,又不是偶数? 谈话:这说明了自然数要么是奇数,要么是偶数,不可能不奇不偶,也不可能既奇又偶。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1)默读题目。谈话:每项要求至少要写出一个数,能多写些可以多写。 (2)学生独立写数。 (3)在小组里交流。 (4)指名汇报。 (5)谈话:每道题应该写出的数是否写全了呢?按怎样的顺序写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写出来呢?课后可以继续研究。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1)默读题目。谈话:运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把符合要求的数都写出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学生独立写数。 (3)指名报写出的数并说出是怎样想的,全班共同评议。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自己读题,并把4的倍数涂上颜色。 (2)提问:4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吗?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你对自然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
||||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