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桥小学教研组研究课教案(数学)
|
时间 |
2014.4.17 |
内容 |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
执教者 |
蔡静红 |
||||||||
|
研究
目标 |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2页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3题。
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单元中第一课时,内容是第71-72例一及练习十四的1-4题.本单元教学转化的策略。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悟转化的含义,体会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转化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本单元的教学不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具有初步的转化意识和能力,对以后的学习与解决问题将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本节课突出“四性”:即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开放性、交互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又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理念而设计的一堂课。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创新而奠定基础。
|
||||||||||||
|
教
学
过
程
|
教学过程:
一、观察交流,初步体会转化策略
1、有一个数学问题非常有意思,我们大家来研究一下。
考考你的眼力,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出示例1图)
你是怎么比较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1)数方格的方法, 问:你觉得这种方法有怎么样? (麻烦、不准确)
(2)变成长方形进行比较。 怎样把它们变成长方形的?
生: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平移5格。
生: 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以直径的上面端点为中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师:图形变化的过程中,它们的面积变了吗?现在可以准确判断面积大小吗?
小结:现在你觉得这个数学问题有意思吗?有意思在什么地方?
学生总结:开始觉得很难,后来发现第一个图形能“转化”成长方形,就想第二个图形能不能也“转化”成长方形呢?后来经过观察发现能。“转化”后再比就很方便了。
小结:我们采用平移、旋转的方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原本不会求面积的图形转化过后,我们会做了。
2、曹冲称象的故事.
转化在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古今中外转化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里也用到了转化。说说曹冲聪明在哪里?
(学生交流:因为他把称大象“转化”成了称石头,很巧妙地解决了问题。)
3、关于大发明家爱迪生巧测灯泡容积的故事你听说过吗?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读。(媒体播放动画)
大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天请他的助手帮忙测一只灯泡的容积。这位助手又是用皮尺在灯泡上量了又量,又是在纸上画了好多的草图,列了许多道算式,算来算去还没有个结果。爱迪生见他算得满头大汗,于是走上前去帮忙。只见爱迪生把水灌进灯泡,然后把水倒进了量杯。他的助手顿时恍然大悟。
同学们,他的助手恍然大悟,悟出了什么呢?
4、小结:同学们觉得曹冲、爱迪生聪明不聪明?他们聪明的秘诀在哪里?
对,就在于他们遇到新问题时会转化。有时想直接解决原来的问题非常困难(?),但转化后,问题变的容易多了(!),这种“转化”,真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揭题并板书)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价值
1、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呢?
学生回忆,自由讨论,举手发言:
预设一: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预设二: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就把求三角形面积的问题转化成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预设三: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通过切拼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面积。
预设四:计算小数乘法时转化成整数乘法,分数除法是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进行计算的,
预设五: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预设六: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
2、过渡:从同学们所举的这些例子看来,转化是我们在研究新问题的时候经常使用的一种解题策略。那这些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转化就是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陌生化为熟悉,未知化为已知)
3.小结:对呀,同学们的这些体会和数学家华罗庚是相同的,他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神奇化易是坦道,这里的“化”指的就是转化。今后遇到陌生的问题,你是否又多了一种策略了呢?
三、分层练习,运用转化策略
1、面积计算中的转化。过渡: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些复杂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来个“神奇化易”呢?出示练习十四第2题。
师: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你是怎么想的?
(对第1、2小题点拨:不一定小的移向大的,大的也能移向小的)
引导讨论第3小题:方法一:割补平移;方法二:算阴影部分想空白部分
小结:刚才做的是面积计算中的转化,祝贺同学们小试牛刀获得成功。
2、周长计算中的转化。示出练一练。
(1)先解答,再在小组里说说你的解题方法。
(2)后追问:怎样使右边图形的周长计算变得简单?为什么要这样转化?
在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图形周长没变,所以这种图形转化属于“等周转化”。)
3、出示练习十四第3题: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教师巡视,与个别同学交流,和一些同学讨论。点拨第2小题:可以转化成一个小圆和大圆周长的一半,一个小圆的周长又等于大圆周长的一半,所以又能转化成一个大圆求周长。)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难的问题都能顺利转化,继续迎接挑战吧!
3、数形转化。过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就是不断学会转化的过程。不仅在图形的世界里常常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而且在数与计算方面也常用到这一策略。出示试一试:计算1/2+1/4+1/3+1/16。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加数有什么特点?(分子是1,分母是2的倍数,分母是有规律的。)
(1)你会计算吗?(通分,好,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是数的转化。)那你算算看,结果是多少?
(2)有更简单的方法吗?老师给一些提示:如果将这个算式转化为图形,更为有趣。如果把这个大正方形看作“1”(点击)。
(3)看看图,你有新的想法吗?为什么你用1-1/16来计算?
(4)师承接:有道理。这位同学没有直接计算这几个加数的和,而是从空白部分入手,把这个加法算式转化成一个减法算式也能求出它们的和。
(5)拓展:如果我给这题再添上一个加数,加一个1/32,和是多少?如果这样加下去,一直加到1/128,可以转化成怎样的运算?结果是多少?
(6)小结:按照这样的规律还可以加下去,算式看上去是复杂的,但计算是简单的。看来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还需要我们画个图,换个角度,从反面思考。就象匈牙利著名数学家路莎·彼得说过的那样:解题时,往往不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将它不断变形,直至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
4、实践应用。
过渡:刚才我们回顾了以前学习过程中经历转化的一些例子。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也常常要用到这一策略。
出示练习十四第1题:
(1)指导学生理解图意,讲解单场淘汰制。(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2)先根据画图数一数,算出一共进行多少场比赛?
生:用“顺加”的方法:8+4+2+1=15场。(15场)
(3)再思考有没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
生:用“倒减”的方法:16-1=15场
讨论方法: 每进行一场比赛就会淘汰——支球队,每淘汰一支球队就得进行一场比赛。所以比赛的场数与淘汰的球队数相等。因为最终只有一支球队是冠军,其他15支球队都要先后被淘汰,所以一共要进行16-1=15(场)比赛。
(4)追问:如果有64支球队按照这样的规则进行比赛,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
(5)如果一共有n支球队呢?
(6)小结:这里所做的是计数对象的转化,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四、总结反思,提升转化策略
1、总结概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转化的策略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陌生转化为熟悉,抽象转化为具体,未知转化为已知。可以把新的问题变成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还可以把数转化为形……这也就是转化的价值所在。)
2、反思提升:(出示3句话)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思想家老子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科学家牛顿
“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众多的数学家
围绕这3句话,从今天学习转化策略的角度,你能明白它们的含义吗?
板书设计:
|
||||||||||||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