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静下心来品味数学阅读的魅力
武进区庙桥小学 史成娟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数学阅读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等诸种能力。”。数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第一立足点:有效开发数学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中所描述的情景,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所呈现的数学问题,都会对学生的人本对话产生刺激。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哪些材料可以被教师合理有效地利用,开发为学生的数学阅读材料呢?
(一)“扶本固元”,落实数学课本的阅读
数学课本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意识。
1.阅读目录:解读教材编排顺序,了解知识的框架结构,思考编者的编排意图。
2.阅读概念、定理、公式:正确理解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
3.阅读例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所在,尝试解题;与课本比较解法的优劣,学习既简捷又符合书写格式的解题过程的表达;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二)“锦上添花”,注重课外材料的阅读
除了课本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丰富的数学课外材料——学习辅导书、数学科普书籍、数学童话与故事、商家提供的商业海报、报纸上随手拈来的一段新闻报导等等:学习了10以内的数,可以去品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数字韵律;学习了比例,可以走近金字塔,用数学去解释古埃及人花样百出的测量方法;学习了圆周率,可以翻阅《九章算术》,去感受古代数学家用各种数学方法与圆周率所作的一次次亲密接触,学习了24时记时法带领学生观察世界各国的同一时刻不同的时间,让学生了解时间与地理间的奥妙……
(三)“触类旁通”,强化生发材料的阅读
所谓的“生发材料”,指的是将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自主构建、派生出来的思维成果作为一种学习材料。它可以是丰富的尝试思路、错误的解题集粹,或是根据要求编写出的各种数学问题等等。将同伴们的数学思考成果作为阅读材料,亲切自然,不仅可以生发阅读的***,而且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理解、整理他人的学习思路,为己所用。比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当教者引导学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该如何表示时,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有同学用“半个”表示,有同学画一个圆,再涂一半,有同学用“0.5”表示,有同学写“二分之一”,有同学用分数表示等。教师把学生所有的答案都一一呈现出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你是怎样想的,你认为谁的答案比较合理。再让发言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总结归纳并认识分数,出示1/2,最后再次让学生打开课本,认真阅读书本,自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分数的意义。整个过程,教者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构建,把学生的数学思考成果作为阅读材料,并引导学生关注、理解、整理他人的学习思路,为己所用,最后归纳出分数的写法,这是一次阅读,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书本,自学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这是二次阅读,从而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四)“开门造车”,开发自制材料的阅读
优秀的数学阅读材料,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创造空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结论。纵观现行的数学教材,一些章节在编撰时,还是习惯性地将解析过程、解答方法一览无遗地呈现在课本上。经常阅读这样的学习材料,容易使学生滋生学习惰性,不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不妨根据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对课本进行添减,适当的留白或者添加,从而使学生在妙“读”中生“花”。
第二立足点:构建数学阅读引导路径
勿庸置疑,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阅读进行“适时介入”和“合理引导”,将对学生的有效的数学阅读起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需读情境,激发阅读的渴求度。
在学生开始数学阅读前,教师要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需求,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阅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变机械阅读为意义阅读.
如教学《24时记时法》一课时,教师创设以下情境:小明看节目预报知道星期六有《大风车》的节目,他急忙告诉了好朋友小红和小强,他打电话让他们星期六六点半准时收看中央台。可是星期六的早上小红和小强一早就等候在电视机旁,等了很久,还没看到《大风车》。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1:小明把时间讲错了.
生2:小红和小强把时间听错了.
生3:一天有两个六点半的.
生4:对,早上一个,傍晚一个.
生5:是的,小明没讲清楚是早上六点半还是傍晚六点半.
师:是呀!确实,一天中有两个六点半,那么生活中该如何去区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24时记时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学第49页。一会儿来交流。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的教学明训同样适用于阅读情境的创设。整个过程,教者先创设了等不到电视节目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陷入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阅读需求,引导学生变机械阅读为意义阅读。为深入学习24时记时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导读提纲,预设阅读的探索度。
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和阅读任务,相应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能够使阅读更有效。有价值的、简约的导读提纲,是课堂“数学阅读”的前提,它可以使学生在数学阅读前了解读什么,怎么去读?即对阅读的内容、目的、方法有一种基本的了解、尝试和期待。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者设计了如下导读提纲:(1)仔细观察2006年的年历卡,你能知道些什么?(导读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2)根据你的观察,你能填写下表吗?教师设计了详细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的表格,让学生在交流中填写。(导思多元理解)(3)不看年历卡,你能尝试解答题目吗?教师设计有关题目让学生练习,(导练尝试成功)(4)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其他同学记住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吗?(导创产生数学智慧)
导读提纲的构建主体,在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还没有完成形成的初级阶段,可以以教师为主提供、构建。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能力,亦或是阅读材料较合适时,可以逐步放手,引导学生根据阅读需要自拟导读提纲,让学生从依赖自学提纲过渡到不依赖自学提纲,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三)尝试自读感悟,给足阅读的自由度
在自读感悟阶段,给足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阅读自由度,让学生在宽松的时空环境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才能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才能引发对阅读材料不同的发现和表达,提升出更有价值的阅读发现。
(四)反思议读提高,提升阅读的思维深度。
尽管在自读感悟中,学生已经解决了一些浅层次的基本问题,但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分析,他们依然期待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或个人见解在课堂上发表,以此来获得老师与学习同伴的帮助。因此,在数学阅读之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将阅读中获得的处于“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将阅读时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条理化。
如在教学闰年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1997年-2008年二月的天数,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观察、交流、汇报初步知道:二月有28天的是平年、29天的是闰年;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等知识点。此环节学生在交流反思中,结合自己对于阅读材料的个性化理解,对于例题材料进行了由表及里地讨论,不断丰富着阅读材料的内涵,碰撞出更绚丽的智慧火花。在得出上述结论后,我紧接着出示1900年、
2100年二月的月历卡,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疑惑?学生马上发现:1900和2100都可以被4整除,为什么这两个年份不是闰年呢?此次阅读,是想让学生在浅层次阅读的基础上产生疑惑,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于是顺理成章地播放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有闰的课件。从而揭示产生矛盾的原因,帮助学生将阅读中获得的处于“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将阅读时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条理化。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