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上午第一节课,许维燕老师上了《找规律》,四年级的这部分《找规律》的知识是“奥数”中植树问题的相关内容即两端植树问题及封闭线路的植树问题。新教材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四年级,原来感觉难度有些大,但通过许老师的激趣演绎,学生也能顺利掌握,而且掌握的比较好。许老师在本课中采用:谈话导入,引出规律;创设情境,探索规律;逐步引导,感受规律;联系实际,寻找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总结评价,内化规律这样层次展开教学。从学生的表现看,除去学生练习的正确性,单看学生的发言,不难看出和老师的有效引导密不可分。
1、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备教材更备学生。
花博的谈话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而后通过“兔子、篱笆、手帕”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在学生随意观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特别是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达从不完整到完整,思维从朦胧到清晰,对知识的理解也随之加深,让知识获得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变的有难度但很顺利。其次通过“锯木头”、“电线杆”“植树”等题目让知识层册层深入,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超越,在广泛寻找生活中具有相同规律的现象中,体会生活中规律的普遍性。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有用。
2、、体现“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数学思想。
数学新课标中有许多思想都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今天这节课,很好的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一教学思想。从课堂中看到,课始学生从老师营造的花博情景及“兔子、篱笆、手帕”的生活情景中体会间隔排列的存在;课中学生初步获得间隔排列规律;最后在掌握“间隔排列规律”后又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个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回归于生活的”这一数学思想。
3、练习设计有梯度,形式多样求实效。有效的练习,学生能将所获得的知识逐步内化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同时也能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效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练习题设计上也讲求实效,讲求梯度,讲求形式,基本练习题的设计,如电线杆和广告牌的习题,即是对课堂新知识的巩固,也能使每个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体会到“我能行”的喜悦。针对性的练习,如锯木头的习题,激励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角度积极参与学习,探索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建议:
1、课中,老师可适时安排了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活动。将体验探索的过程和一些具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经历过程,而不单纯是教师“讲”过程,以此内化为学生的自己本领。这样安排,可照顾全体同学,让每一个学生哪怕是后进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掌握所学知识,因材施教,分层递进,尽可能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2、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提炼归纳。学生由于概括能力有限,难以完整发现并概括出共性的特点。教师可随机灵动地与学生展开对话,注意调动全班同学的思维,对有价值的点滴进行有效的引导,并同步板书,使规律逐渐清晰明了。
3、进一步增强语言科学严谨的思维意识和有错立纠的行动意识。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