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研究》
庙桥小学课题组成员学习摘记
|
姓名 |
顾海峰 |
学习时间 |
2013.9.26 |
|
学习
题目 |
“统计与概率”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 |
||
|
内容摘录:
《可能性》的教学是教材新添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认识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属于概率教学的范畴,通过上课、评课,让我对这堂课有了更深的理解,工作室成员真实有效的评价也让我受益匪浅。上课之前,我在思考这堂课需要把握哪几点:一是要让学生通过摸球、修改、设计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操作中体验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的联系;二是组织语言表达的科学性与严密性;三是如何结合建模思想,进行有效建构;四是充分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使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互动中学会学习数学——这一课改的新理念在本节课中得到一定的体现。但同样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我深思。
一、注重在活动中体验。“可能性”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将其从生活中抽象出来,学生仍然会感到有些陌生,需要教师用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来吸引他们参与课堂。通过“摸球”、“玩转盘”、等游戏活动,讨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并亲身试验,验证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和等可能性;能自己尝试设计使双方都公平的游戏。通过“提出问题——开展辩论——得出结论——试验验证——分析数据——修改规则——自己设计新游戏规则”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感受,从而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二、注重经历建模过程,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建模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的研究重点是第一次建模,即从生活情境抽象为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解读信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简化等能力。这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进而达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使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摸球”游戏出发,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建立联系,引导学生经历了建模的全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次建模。课一开始从学生已经熟悉的摸球游戏入手,由于球的个数不等,引发问题“到底怎样的游戏是公平、合理的呢?还是请你们自己研究、设计出一份以公的游戏规则吧!”学生通过猜测、分析,初次建立“球的个数不等,赢得机会不等,游戏不公平”的表象。二、体验验证,抽象模型。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经历三次摸球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探究、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等可能性事件的关系,使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概率统计思想。抽象出赢得可能性相等,游戏规则公平的思维模型。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模型。本课结合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如设计转盘、掷硬币等),进行合理的想象和猜测,感受获得设计方案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自觉估计可能性的意识,以及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注重学生对等可能的理解。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概率的思想去观察、分析生活中的事物。
三、反思不足:由于怕影响课堂纪律,作为一堂活动操作课,课堂上没有让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如小组摸球活动没有涉及到每个学生,导致有的学生似乎成为旁观者。转盘游戏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发挥,为了节省时间可以画一个面积小一点的转盘,而不是直接由老师出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操作探索的能力,增强对游戏公平性的理解。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师要敢于放手,并要做到收放自如,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这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提高的地方。
|
|||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