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市级课题>>数学课题>>行动探索>>课后反思>>文章内容
认识百以内的数 评议表
发布时间:2013-03-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朱群如

执教人

朱群如

上课内容

认识百以内的数

时 间

2013.3.13

地 点

一(3)班

主持人

蔡静红

出席人

顾海峰、蔡静红、丁金妹、沈建新、许维燕,史成娟、曹丹、朱群如

评议内容:

1让学生在数物体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是数出来的一年级学生已经会数20以内各数,并有了数是数出来的初步感受。当物体的个数多于20时,有相应的数来表示这些物体的个数吗?怎样来数这些物体的个数呢?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让学生进行数花生、十个十个地数花生(或糖块、或小棒)的过程中,感知比20大的数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数物体的过程中数出来的。这看似简单的数花生活动不仅让学生自主数出了100以内各数,而且体会到比认识100以内各数更上位的知识,明白数是在数物体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我们的祖先发展数概念的重要过程。
2、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表现得较充分a.组织者的职责是什么?就是帮助学生搜集和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源,营造行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本节课上,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数数的素材是学生熟悉的、既廉价又卫生的花生、糖块和小棒。用这些材料作为学习的对象,使学生有新鲜感,消除以往那种只有小棒一种单一学具的乏味感,提高了学生数数的兴趣。本节课教师自始至终都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认识100以内各数。如,上课伊始,通过课件的动态显示,出示一幅美丽的草原牧羊图,由一群、两群至三群、四群、多群,由20只到比20多得多的100只,使学生感受到认识比20大的数的必要性,同是感受大草原的美丽,感受到羊群的可爱。接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数出数量是100的花生(或糖块、或小棒)颗数。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不同的方法数一数,有一个一个数的;有数好十个放在一堆,一堆一堆来数的;也有55个一数的……这个过程是一个个性化的数数过程,它充分体现每个学生在数数方面的聪明才智。在整个数数的过程中,教师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活动组织得井井有条,生动活泼。b.引导者的职责是什么?主要是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开展思想碰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通过数数,认识计数单位。这是十进制计数法的核心问题。在数数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当要数出100颗花生时,是一堆一堆(十个十个)地数方便呢还是一个一个地数方便呢?学生通过分析和对比,不但找到了数数的快捷方法,更重要的是明白了计数单位,这是计数的精髓。在学生初步掌握了100以内数的数法后,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思维含量较高的100”的数数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悟出单数双数的特征,掌握了100以内数的顺序,为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同时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庙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教育路5号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