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市级课题>>数学课题>>行动探索>>课后反思>>文章内容
《24时记时法》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2-10-1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史成娟

我今天所教的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951页的内容。

记时法,是为了解决钟面一圈只有12小时,而如何记录一天24小时的问题。在生活中,人们对于时间的口头表达不一定那么规范,比如问:“你什么时候放学?”通常的回答是“4点”或“下午4点”,在现实的情境中我们都能明白指的是下午4时。用24时记时法记录的时间,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甚至已经能将部分时间与普通记时法相对应。但两种记时法的本质区别与联系,以及转换的方法,学生的认识是很模糊的,并且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需要也并不强烈。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中,先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情境中,较深刻地感受两种记时法作为规则存在的原理与价值。再通过比较两种记时法在解决同一问题时的不同策略,弄清两种记时法的异同,以辩证的观点看待两种记时法的优劣。接着让学生通过观察两种记时法对应时刻表,讨论和发现两种记时法是如何进行相互转化的。最后,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启发学生除了可以制定适应记时的规则,还可以选择打破常规,创造出更便于记时的钟表。总之,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规则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力求让学生站在一个规则设计者与思考者的高度来讨论和学习新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

本节课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提问:一天之中怎么会有两个10时呢?我没有讲清讲透彻,学生明白得也有点不深刻。还有怎样将普通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这其中具体的转换的思维过程不明朗,判断那个时刻是不是超过中午12时了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在备课的时候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备课,而是以成人化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所以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判断的反映明显慢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快的接受老师所教知识,能够更好的讲所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庙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教育路5号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