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
武进区庙桥小学 朱群如
【摘要】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火车头,人类的进步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数学。重视数学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教育进步的标志。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公民的数学素质,以及更好的支撑科学技术领域,就要着重培养数学后备力量,加强数学教育。这样,作为基础教学的小学的数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研究;激发
我国的数学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教学程序,一般包括:用提问或大纲式复习上次课学习的知识,然后讲解新课,最后小结,练习巩固。在知识传授上,采用这种模式教学,总的教学效果是好的,但容易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多年,深刻地体会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指导思想对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天花乱坠”,而下面的学生听的是“一头雾水”的情况比比皆是,然而怎样抓住学生的心理,怎样吸引他们,怎样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被学生接受,吸收,并很好的应用,就成为现在数学教师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要在孩子一开始接触数学时就培养他对数学的兴趣,让他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寻找到乐趣,让他们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对症下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小学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的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其可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数学是理解性的学科,并且和现实联系特别紧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创设问题,并在孩子回答后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孩子,适合小学生数学教学。
1.可以以情引趣,激活思维。针对教学要点难点提出趣味合理的问题,可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身边的数学,这样教学就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具有很强地形象性,可以给学生极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完7的乘法口诀后,我出了这样一题:
枫桥夜泊(七言律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诗,夜半钟声到客船。
提问:这首诗有几个字?你是怎么想的?……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在应用数学的教学中,要时时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探究活动,要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在解决问题时所伴随的情感体验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以经验为基础的,他们的头脑是对生活中的数学现实的解读。所以在活动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要引领学生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真正让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认识时、分”,先让学生体验1分钟能做多少事时我找了一个小朋友踢毽子,一个小朋友跳绳,第一组的小朋友写字,第二组的小朋友数数,第三组的小朋友做口算,第四组的小朋友自由选择其中的任意一种。然后设计一个游戏,小朋友趴在桌子上,到老师喊开始时计时,当你觉得1分钟到了就站起来。(肯定有学生早起,可以说:你起得真早;你真勤劳;你走在时间的前面啊等)表扬一下差不多站起来的,还想来一次吗?(学生想就再来一次;不想就算了)这一活动过程让抽象的1分钟具体化,形象化,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回答正确与否,
平常数学教学中,大量的重复的练习题只能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小写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联系实际,善于发问,让小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还要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用积极的方法发展他们的智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