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一一间隔)》教学反思
武进区庙桥小学 许维燕
《找规律》这节课是苏教版第七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进一步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的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通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间隔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接触过间隔现象,间隔现象的要素不多,规律也比较浅显,对四年级学生来说难度是比较适宜的。但是,众所周知的是,事物的规律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是隐蔽的。只有对丰富的客观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规律。新课程标准教学新理念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地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地、生动活波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反思本课,教者认为数学课堂上要达到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建构学习平台。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生的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本课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对多组同类素材的观察、比较,让学生轻松地找到了规律。在对例题兔子乐园教学之前,笔者先不急于让学生观察例图,而是从例题中提炼出实质——一一间隔排列,再渗透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观察排列的首尾,这些准备都为例题三个类型的排列搭建了一个平台,随后再教学例题及变式的习题,学生便不会感觉陌生而无从下手。
二、学生充分感受探究,促进思维发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找规律的教学要点是“找”,要让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如果把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就失去了找规律的教学价值。间隔问题的原理其实是简单的周期问题,首尾物体相同,余数是1,所以个数多一;首尾物体不同,余数为0,所以个数相等。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掌握首尾相同排列的规律,笔者注意从原理出发,由表及里逐渐认识规律,以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突出数学化过程,沟通了规律间的联系。
笔者把学习活动设计成三个层次。(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规律;(2)结合操作活动,体会数学模型;(3)联系生活实例,感受普遍应用。整节课,通过观察—讨论—操作—应用—对比等活动进行反复的强化,学生的感受越来越深,最终自己解决了问题。问题得到解答后,再经过举一反三,解答同类的和变式的问题。
三、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探索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