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发挥心理委员在校园心理健康工作中的“朋辈力量”,提升其识别、干预校园霸凌的能力,2025年10月10日下午,我校以“不做揉纸团的人,拒绝小校园欺凌”为核心主题,组织全体班级心理委员开展校园霸凌防治专题培训。
培训伊始, 兼职心理老师程老师以“揉纸团”互动实验拉开序幕。现场将心理委员分为4~6人一组,每组发放若干A4纸,组员轮流将纸张搓揉成团后,由组长尽力将纸抚平。当看到被搓揉过的纸张即便反复展平,仍残留无法消除的折痕时,在场心理委员纷纷陷入思考。“就像课件里说的,随口的戏谑和谩骂,会像纸团的折痕一样,给被霸凌者留下无法弥补的心理伤害。” 程老师借此强调,校园霸凌不仅是肢体上的冲突,更包括言语羞辱、关系排挤等隐性伤害,而心理委员作为班级“心理观察员”,首先要杜绝成为“揉纸团的人”,同时要敏锐发现身边同学的异常状态。
而后,程老师围绕课件中“校园霸凌的类型”展开详细解读。从“最令孩子恐惧”的肢体霸凌,到“看不到伤口却伤害更深”的言语霸凌,再到“常见却易被忽视”的关系霸凌,以及“受害与加害一线之隔”的反击型霸凌,老师结合课件中的典型案例——如“故意忽视靠近的同学”“散播不实谣言给同学起侮辱性外号”“长期被霸凌后转而欺负更弱小者”等,让心理委员清晰分辨不同霸凌类型的行为特征。程老师还引入“黑羊效应”概念,剖析“好人欺负好人”的心理陷阱,指出旁观者的冷漠会成为霸凌的“助推器”,而心理委员要主动打破沉默,做“敢于站出来的少数人”。
培训中,老师还重点解读了课件里“校园霸凌的预防与应对”策略,为心理委员提供可操作的“行动指南”。 同时,老师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明确霸凌行为的法律后果,让心理委员认识到“霸凌不是闹着玩,而是可能触犯法律的行为”。
培训接近尾声时,老师分享了课件中的一组数据:“85%~88%的霸凌事件发生时,都有同伴在场,但只有不超过11%的同伴会施以援手;而当有人站出来制止时,50%以上的霸凌事件会在10秒内结束。”这组数据让心理委员们深受触动,
此次心理委员专题培训,不仅让心理委员掌握了一定校园霸凌防治知识,更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也希望借此活动能够让“不做揉纸团的人”成为每位同学的行动自觉,共同守护每一位学子的心理健康,让校园真正成为成长的乐园、心灵的港湾。
(庙桥小学学生中心供稿 撰稿:程蕾 摄影:程蕾 审核:顾春晖)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