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上午第一节所有综合组老师共同聆听观摩了唐路婧老师执教的《丰收之歌》。
唐老师紧紧围绕《丰收之歌》的音乐核心,以“丰收”为主题情境,巧妙地将歌唱教学、节奏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文熏陶融为一体。课堂结构清晰,环节紧凑,过渡自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学会了歌曲,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劳动的喜悦和音乐的美感,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一、 亮点与特色分析
1. 情境创设巧妙,导入富有吸引力
课堂伊始,唐老师通过展示精美的丰收图片(金黄的麦田、红彤彤的苹果等)和播放轻快的乡村音乐,瞬间将学生带入到“秋天丰收”的喜悦情境中。这种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歌曲学唱做好了充分的情感铺垫,做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
2. 教学层次分明,重难点突破得当
整节课遵循了音乐学习的认知规律,层层递进:
· 感知阶段:通过聆听范唱,学生初步感受了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和四二拍的强弱规律。
· 学习阶段:教师采用“分句模唱”与“完整跟唱”相结合的方式,稳扎稳打。对于教学难点——歌曲中附点节奏和跳音记号的演唱,唐老师没有进行枯燥的乐理讲解,而是通过拍腿、跺脚等身体律动和形象化的语言(如“摘苹果”的跳跃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轻松掌握,化难为易。
· 巩固与表现阶段:在学生基本学会歌曲后,设计了分组演唱、加入打击乐器(如沙锤、铃鼓模仿收割、摇铃的声音)等环节,丰富了表现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与音乐表现力。
3. 注重学生主体,课堂互动积极
唐老师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语言亲切,富有感染力。她不断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的声音真甜美!”“这个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创编环节,鼓励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创编简单的动作,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表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极高。
4. 渗透美育与劳动教育,体现学科融合
本课不仅是一堂音乐课,更是一堂生动的美育课和劳动教育课。通过学习《丰收之歌》,学生不仅欣赏了音乐之美,也体会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价值,将音乐学科与德育、劳育自然融合,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活(丰收场景)、舞蹈(律动表演)、美术(想象画面)、语文(歌词理解)乃至劳动教育自然融合,体现“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性学习理念。
观摩结束后,综合组组织了专题评课议课活动。老师们一致认为,唐路婧老师的课以新课标为纲,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预计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成教学目标。唐老师的课是一节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优质课。教师基本功扎实,课堂设计精巧,学生学得轻松、唱得开心,在美妙的歌声中收获了知识与快乐。充分展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对课堂的良好驾驭能力。稍作优化,必将更上一层楼。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