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中心>>校园快讯>>文章内容
庙桥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研组开展组内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1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佳晨

 

   9月16日下午第一节课,四年级语文教研组齐聚四6班,聆听李佳晨老师执教的《蟋蟀的住宅》一课。《蟋蟀的住宅》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以观察与发现为编排主题,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为单元阅读目标。课文节选自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德的《昆虫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通过细致而持续地观察,真实生动地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修建住宅的过程。老师这次授课,教学亮点如下

   一是直接导入新课,指导板书课题。(时刻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习惯)

   二是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对蟋蟀的了解。(调动原有经验,已有知识的再现。)

   三是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注重预习方法和相关资料搜集的引导。(体现大的语文教学观和拓展语文课程资源的意识。)

   四是有效识字。

   五是再次读文,巩固识字,重点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

   学习这篇课文,一要落实“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一单元训练要素,二要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学习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方法,体会拟人化表达方式的妙趣。

这一课时的教学,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从“选址”慎重、“洞穴”隐蔽、“住所”卫生三个方面去阅读体悟蟋蟀住宅“特点”,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

   学习时,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难度不大,会通过浏览、默读、圈划等方式提取信息,但是对于洞穴为什么是“倾斜的隧道”“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一丛草半掩着”等现象背后的原因探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时,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在第二自然段的“选址”特点和第五自然段的“隧道”“出口”“平台”的特点之间建立起联系;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将思维过程外化,并通过集体讨论、点评讲解的方式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分享。

教学也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课后在四年级办公室进行评课研讨,四年级老师一致认为:本节课上的很成功,李老师的声音很温柔,具有亲和力,但不够抑扬顿挫。如果能够激情飞扬一点,就更加完美了。另外,李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肢体语言也很丰富,也很有自信心,使得整个课堂都非常融洽和谐。



                                   (撰稿:李佳晨 摄影:段春兰 审核:李磊)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