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全体数学老师齐聚六二班,观摩一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面积的变化》。吕秀娜老师以“比”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验证,层层深入,发现图形放大后面积变化的规律,不仅展现了数学的逻辑魅力,更体现了新课标下“以生为本”的创新教学理念。
首先,以“比”为引,激活思维。课堂伊始,吕老师以简洁高效的复习环节唤醒学生对“比”的认知。“如果将一个图形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3倍,它的面积会如何变化?”——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瞬间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大胆猜想:边长比与面积比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其次,自主探究,发现规律。与传统课堂不同,吕老师并未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成为“小小数学家”。学生分组探究三种基本图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放大后的边比与面积比关系。有的小组通过画图对比,有的借助方格纸计算,还有的尝试用字母表示数进行推导。“我们发现,边长比是2:1时,面积比是4:1!”“圆的半径扩大3倍,面积扩大了9倍!”——此起彼伏的惊呼声中,规律逐渐浮出水面:放大后与放大前图形的面积比等于边长比的平方。
然后,数据验证,严谨求真。“数学的结论必须经得起检验。”吕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计算验证猜想。学生们分组测量、计算放大前后图形的具体面积,用数据证实规律的正确性。一名学生感慨:“原来数学规律就藏在计算里,动手算了才敢真正相信!”
最后,总结升华,链接生活。课堂尾声,吕老师以“设计师绘制图纸”“地图比例尺”等生活实例,揭示规律的应用价值,并启发思考:“如果立体图形放大,体积比又会如何变化?”——这一问题将探究延伸至课外,体现了“从课堂到生活”的大数学观。
吕老师这节课以问题驱动探究,用数据支撑发现,既有数学的严谨性,又有探究的开放性,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后,学生们仍围在一起讨论,意犹未尽。这或许就是一堂好课的魅力——知识在探索中生长,思维在碰撞中闪光。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