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共研,催发一树梅香;逐梦语文,沉醉一路芬芳。12月31日下午,办学点全体语文老师观摩了六2班陆静老师执教的文言文《伯牙鼓琴》并展开研讨。
《伯牙鼓琴》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文章用墨极简,画面感极强。教学初始,陆老师带着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准了字音,读出了文言文的节奏感。在陆老师适时的范读指导下,学生努力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美。
无朗读,不语文。课堂上,陆老师提醒学生要注意“乎”作为语气助词要稍作延长再停顿,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美;同时在朗读“巍巍”和“汤汤”时要关注注释,根据注释中的描述并结合自身理解,读出山的高大和水的浩荡,感受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文化内涵。整堂课通过范读、学生自读、划分节奏读、合作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从读中理解文义,在读中体会情感,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朗读中,领悟到水到渠成的阅读乐趣。
知文意,悟感情。《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子期相识相知的故事,是我国知音文化的源头。文章用墨极简,但画面感很强。这节课陆老师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把理解文意、想象画面巧妙融合在一起,抓住重点句子“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音乐之美,完成“文字”与“声音”之间的转换。同时,聚焦“志”字,引导学生发现知音的三重意境——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生死之交,在课的最后,勾连“资料袋”里的三首诗,并且拓展了从汉一直到元、明、清乃至近代有关知音的诗词,进一步引导拓张阅读《管鲍之交》,将教学还原到知音文化母题当中,让学生感受到知音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深刻内涵。
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鼓琴促教研。研讨环节,老师们围绕陆老师的授课,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田为红老师就本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韩校长认为陆老师的这堂课有大亮点:一、重视文本内涵的挖掘;二、重视资源包的运用和迁移。以读促教,以情促思,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去感受这种遇知音之喜,失知音之痛。整个研讨环节每个人的声音都充满了对语文教育的热忱。
“水本无华,相荡乃兴潋滟;石孰有火,互击而闪灵光”,相信华阳语文组的全体老师会继续并肩前行,共同进步!


(撰稿:莫伟娟 摄影:田为红 )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