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交流是经验共享的重要媒介,也是教育智慧碰撞的主要契机。为进一步推动教育资源的深度交流,拓宽教育新视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2月前后,庙桥小学举行了交流教师展示活动,主要覆盖英语、数学、语文、科学等。
英语学科方面,刘海粟小学交流老师刘春月带来的5A《Unit 6 My e-friend》第一课时教学。刘老师的课堂以大问题“How do we make e-friends?”为主线贯穿教学全程。课堂伊始,世界地图的融入将地理知识融入英语教学,让孩子们掌握了国家的单词与国旗。而后主题文本的处理,学生们使用不同疑问句对文本的信息进行了猜测和挖掘,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文本的兴趣。对课本人物Peter为什么要学习中文,怎样学习中文的讨论更是贴近了单元主题的实践意义。课堂最后,关于朋友这一辅线主题的讨论更是重新映射本单元大问题。而后,大家又学习了由刘海粟交流老师周鹏程老师带来的4A《Unit 5 Our new home》第四课时的现场教学。周老师的课堂轻松但高效,小猪佩奇人物的加入以及不同音、视频和希沃白板游戏的融合,给中年级英语课堂营造了活跃的氛围,寓教于乐,学生在一个个课堂活动中,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周老师的课堂呈现出一种螺旋式生长的样态,从歌曲的复习导入,到名词单复数的辨析,从听音判断是哪个房间,再到细化描述房间的陈设,让学生在层层递进中,扎实掌握并且灵活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单词和句型,不刻意但是处处埋下课堂升华的伏笔。
数学学科方面,王锡康老师的《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学过程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提问、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尤其是钉子板上的多边形制作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通过此次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学,学生对多边形的定义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分类并命名多边形。学生们在制作多边形模型的过程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课后的分类活动也让学生在同伴的支持和指导下互相学习,进一步巩固了所学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操作,提高了学生对多边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袁建华老师的《认识分数》利用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动手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构建“二分之一”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正方形的纸片,画一画折痕;构建“四分之一”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正方形的纸片;到最后的放手让学生创造“几分之一”,在正方形纸片上操作。在整个表象的建立中,层层深入,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学习。内容丰富,练习设计富有趣味性。
语文学科方面,王佳雪老师执教了识字课《小书包》,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游戏,在游戏化学习中激活学生的“记忆力”,更好地识记生字,巩固新知;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打通学生的“思维力”,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合作、沟通与表达;在游戏化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科学学科方面,孙金花老师执教的《食物的旅行》,一块香喷喷的饼干贯彻全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食欲,更激发了学生对小饼干去了哪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一节课下来,在学生认知过程中,从抽象的文字到平面的图形到真实的影像资料,再到立体的模型,逐步揭开食物消化系统的相关秘密;学生两次的画的食物消化图做对比,留下探究过程中成长的痕迹。孙老师用这些方法帮助孩子改变模糊认识和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使所有孩子都学有所得。
秋收冬藏,研以致远。交流老师们的到来为庙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通过深度交流和广泛合作,一定会实现共同发展。
(课程中心供稿 撰稿:各学科组 摄影:李天豪 审核:周水英)






武进区庙桥小学
2024年12月4日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