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中心>>校园快讯>>文章内容
庙小综合组开展科学教学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19-11-21   点击:   来源:   作者:孔艳

综合组开展科学教学研讨活动

11月20日,时值初冬,北风渐劲,庙桥小学科学实验室里综合组教研活动蓬勃开展温暖如春。孔艳老师给大家展示了一堂有趣又高效科学研讨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课来自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本单元第一课是声音的产生,第二课是声音的传播,第三课正是在这两课的基础上对人耳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老师首先用一个我说你站的小游戏把四5班的学生投入了“声音——思考场”。“为什么孔老师一发指令,同学们就能完成老师的指令呢”,同学们从学过的知识里找答案:老师的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到了耳朵里。开场即复习了旧知,又紧紧的抓住里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了本课的学习议题。

孔老师从平淡处激起思维的浪花,她进一步追问:你确定耳朵是听声音的器官吗?为什么不是鼻子、眼睛、嘴巴呢?为什么鼻子、眼睛、嘴巴听不到声音,只有耳朵能听声音呢?这到底和什么有关呢?孔老师云淡风轻还故作糊涂,小朋友却被这司空见惯中的不平常问题吸引住了,在静静的停顿中,同学们陷入了沉思——是因为耳朵的构造?耳朵里有“耳膜”?同学们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想进一步了解耳朵里面是什么样的。

这时候,孔老师像变戏法一样拿出了一个长长细细的东西,原来是一个能伸入耳朵的探头。小朋友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看到了自己的弯弯曲曲的耳道和薄薄的还反着光的鼓膜,原来我们耳朵里面是这样的。鼓膜这么薄,可不能伸进尖锐的物品戳坏了它,那到底鼓膜有什么用呢?孔老师用一个气球皮绷在框架上模拟薄薄的鼓膜,在大鼓敲响后,气球膜也振动了,原来我们耳朵里的鼓膜也像气球膜一样能够和外部的声音一样共振,把振动传递给听小骨、耳蜗……在模型模拟、图片展示、视频动感演示的作用下,同学们对耳朵内部构造和功能有了清晰的了解。

接着,5秒钟挑战背诵耳朵构造、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如何对待聋哑人。在高效巩固知识和人文素养的渗透下,同学们情绪高涨的感受到了科学课的理与趣,收获满满。

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高效扎实的课堂环节,丰富多维的课堂生成,老师们在课后进行了热烈的教学研讨。庙小综合组的教学研讨活动温暖怡春,生机澎湃。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