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上午,吴茜老师带着她精心准备的《欢乐的泼水节》踏进二(1)班,二(1)班的小朋友也早已做好准备等待吴老师。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云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地方;泼水节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是一个陌生的节日。如何让学生接近文本,走进文本呢?吴老师牢牢地抓住了“语境”这有效手段,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记者采访 、观看泼水视频、体验泼水动作等,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虽然现在的课堂呼唤回归,鼓励孩子张开想象的羽翼,感悟语言,但泼水节离学生的生活远之又远,学生知道的少之甚少,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要想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震,就需要学生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因此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三句话时,吴老师将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放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他们边看边传出笑声,感受到了傣族人民泼水节的欢乐气氛,同时学生的情感被唤起来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在教学第二段泼水部分时,吴老师抓住泼水时的动作,让学生边读边做一做动作,孩子的兴奋早就藏不住了,教室里一片欢腾,孩子读得身临其境,进入了角色,动口,动手,更是动情、动思,肢体的“互动”与思想情感的“互动”有机结合起来。
吴老师还根据插图,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了模拟采访活动,吴老师智慧性的问题是“你最想把水泼向谁?祝福他(她)怎么样。” 在采访中,学生已把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走进文本,再返照自我,此时此刻的学生不是看客,不是生硬的模仿者,而是真正的以主人翁的角色进入文本世界。一盆水是一个祝福是一份心底的真诚。于是泼出的是祝福,也是善良,是人性之中最美好的部分。因为这一切,课堂就变得生机盎然,活泼而有情致。不知不觉中,学生领悟泼水的象征意义,更深地明白傣族人民用这种独特的过节方式,表达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