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写作心理,透视教学误区
1.写作素材等待被激活
学生对写作的惧怕,最主要源于“没有写作内容”。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孩子在作文时绞尽脑汁,在与人交往中却是讲话头头是道。他在班级中往往能够很快地成为舆论的中心,用自己口中的动听的故事吸引周围的学生。可是,这些动人的故事,这些具有说服力的言论,一碰到作文就瞬间化为乌有。换句话来说,我们日常作文教学中希望学生呈现的素材,与学生本身积累的素材,大部分时候是无法重合的。学生即使知道该写什么,也觉得自己会写的内容写出来也得不到认可。
比如在笔者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作文时,其中一篇作文,要求学生给动画人物编写一个同人(即以已有的人物编写新的情节)故事。令人出乎意料的是,班内的孩子所呈现出来的写作水平远远高于平时。究其原因,是因为此作文题目提起了他们的兴趣。而在同样的班级,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次习作,要求学生去描绘秋天的树叶,很多孩子写出的内容大同小异,生搬硬套地使用着比喻拟人,从外形到文理到颜色的布局安排与例文大同小异,空洞乏味。另一方面,学生写的作文,绝大多数时候不是给自己看的,也不是给读者读的,而是给老师“打分”的,那么,对于一些敏感的话题,比如对老师、家长、学校、社会的看法甚至怨言,他们会有意识地选择刻意回避。由此可见,我们在日常的常规作文教学中所见到的作文,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写作水平。
2.写作技巧等待被利用
写作的方法,归纳而言为行文布局、修饰文字。当学生升入六年级时,他们对记叙文这类文体中常用的写作技巧已经加强训练过并且掌握了。
笔者曾经在机缘巧合下,对比自己的文章与班级中学生的作文,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学生都会使用我们作文中所用的方法。唯一而区别只有三点:其一,学生写作技巧,比如修辞手法,用得比较生硬,读起来与整体格格不入,而成年人的作文却不然。其二,学生作文之中存在大量“模式化”内容,说到“溪水很清”,后面大多数人都说“游鱼石子都可以看的清清楚楚”;说到“教室里很安静”,绝大多数人都会跟一句“一根针落在地上都能听见”;作文开篇写景,总离不开“有一天,天气晴朗”“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学生写作技巧的使用过程中,缺少创造性的想象与生成,往往拾人牙慧。
教师总是把这些现象的产生归结于学生阅读的书太少,提笔写作的次数太少,可是我们却不能忽视一点:写作方法的使用要想融润,是要有情感为依托的。空洞、虚假、迎合教师的作文内容背后,真情实感根本无从谈起。没有真情实感,也就没有自然而然的想象与联想。各种手法再如何精妙,失去了有创意的内容支撑,要想成句,自然只能生搬硬套。
3写作热情等待被点燃
当素材、情感和方法都具备的时候,学生已拥有了写作的能力。一个拥有表达的欲望的学生,让他产生写作的冲动自然不成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创作热情造成阻碍的只有时间不足和作文字数过多了。但是,我在班级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个别顽皮的学生喜欢在课堂上传递小纸条。尤其是女生与女生之间,会利用纸片传一些悄悄话。虽然说这样的行为违反课堂纪律,但是,很多纸条上书写的文字数量不少。也就是说,“学生害怕字数过长的作文”这个命题本就不成立。而在小学阶段,相对来说,写作文的时间还是绰绰有余的。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