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课程化的研究》课题申报书
发布时间:2016-05-25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张伟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 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课程化的研究

所在单位 武进区庙桥小学

申请日期 2016.2

审批日期 2016.5

一、研究人员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学科

工作单位

职务

33

中小学一级

体育

武进区庙桥小学

课程中心副主任

姓名

职称

职务

学科

在课题研究中人分工

李建新

中学高级

副校长

体育

对课题实施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中小学二级

体育教研组长

体育

负责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以及资料收集、研究、管理

教师

体育

大课间活动内容的思考、实践

教师

体育

大课间活动内容的思考、实践

杨秋玉

教师

体育

大课间活动内容的思考、实践

中小学一级

马杭小学总务处副主任

体育

大课间活动内容的思考、实践

中小学二级

马杭小学体育教研组长

体育

负责马杭小学该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以及资料收集、研究、管理

中小学二级

星河小学体育教研组长

体育

负责星河小学该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以及资料收集、研究、管理

中小学二级

星河小学教师

体育

大课间活动内容的思考、实践

张小晴

中小学二级

星河小学教师

体育

大课间活动内容的思考、实践

注:课题主持人至多2人,其他主要成员至多10人。

二、课题设计

(一)研究背景(研究这一问题的原因、意义和基础)

根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在学生方面,中国近30年经济水平持续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与生活水平提高不和谐的是中国人的体质健康水平正在不断地下降,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令人担忧。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指标继续下降,而在反映体能状态的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除反映速度素质的50米跑成绩下降幅度较小外,其余各方面素质的下降幅度都较明显。其次,由于学生运动时间普遍减少和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据统计,我校学生的体质状况情况基本与此类似。在大课间活动开展方面,近年来我区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下发文件、开展现场推进会、组织视频大赛评比等形式,积极推进我区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虽然全区各校在开展大课间活动方面情况各异,但是普遍由于开展大课间活动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项目的设计,教师的实施水平,组织形式,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的各项工作的不完善,而影响了大课间活动开展的质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体质的发展,运动能力的提高,以及健康行为和体育品质的养成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增强青少年健康的意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订的。《标准》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课程的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求努力构建比较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及发展性的评价方式,要求重视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可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要求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锻炼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我校至07年开始率先我区实施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至今已走过10个春秋,多年的坚持开展为该课题的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上大课间活动在我校的整体工作中已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全体教师在意识形态上已把大课间活动融入了自身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以上有利因素都为实施该课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正是基于上述情况,我校提出进行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课程化的研究的课题通过探索课程化实施大课间活动,完善和修订大课间校本课程目标、内容、项目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方面,努力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体育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理论分析(有关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动态,本课题创新之处等)

关键词:大课间活动 课程化

“大课间活动”的概念界定

大课间活动,目前在时间方面规定为35分钟—40分钟,已接近或达到小学所规定的一节课的时间,在内容方面上比原来的课间操丰富活泼,形式多样。一般有自编操、集体舞、广播操、健美操、健身操、武术、球类活动、自编的身体锻炼、趣味体育活动和传统项目等,组织上可采用分操、合操、任意操等多种组合形式,突破了以往“操”的局限,打破了过去全县,全省乃至全国共做一套操的模式,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大课间活动课程化”的概念界定

大课间活动课程化简单说即将大课间活动转变为体育课程。具体指有目的、有计划的把大课间活动活动改造,使之适应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符合学生锻炼习惯而进入体育课程学习或锻炼,达到提高学生体育参与兴趣、提高身体素质、养成锻炼习惯之目的的系列教育活动。

国内外对大课间活动课程化的研究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体育课程标准,据调查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体育课程标准和户外活动及课外活动联系紧密,如英国于 1999 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体育课程的教学原则,注重游戏、舞蹈、体操、竞赛和体现冒险精神的活动等内容。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是在舞蹈活动、游戏活动、体操活动、游泳活动和水上安全活动、运动活动、户外和冒险活动中选择四项内容,其中游戏活动是必选的内容,舞蹈和体操活动至少有一项被选择;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是从舞蹈活动、游戏活动、体操活动、游泳活动和水上安全活动、运动活动、户外和冒险活动中选择两项进行学习

美国的课程标准却不同,规定各州制定自己体育课程标准,包括健康与体育课程合设和体育与健康课程分设两种课程模式,美国加州采用后一种模式,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分设。美国加州于 2000 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其中学部分的课程内容包括运动技术和运动知识、自我表象和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三个学习领域。

三十年代以来, 美国不少学者开始从课程建设角度探讨课外活动与正式课程及正规计划之间的关系。美国课外活动之父 E.K.弗雷特威尔认为“ 在可能的范围内, 课外活动要列入正式功课之中, 以为补充正式功课之用”。柏列格斯博士则更为明确地提出“ 功课表中应该排列举行课外活动的时间。如果课外活动在正课完毕之后再进行, 从外表看似乎与正课有着同样的机会, 实则不然。将课外活动的时间列入功课表中, 可以使教师更能合作一些, 并且使课外活动在学生、教师及社会人士心中的地位更高一些。” 显然, 在三十年代, 人们想为课外活动进入正式功课表而努力。可以看出国外体育课程标准注重课内外结合,选择教学内容都和生活相关,注重课程内容的时代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和我国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理念是一致的。

国内也有许多研究体育课程化的文章,如朱丛明老师《教学中如何补充新的教学元素》较详细分析和阐述了中小学体育课堂新元素的来源和渠道,提出了体育课程内容开发和补充的思路;如张巍老师《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化的思考》在分析素质拓展课程化的实施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拓展课程化的基本内涵和意义。在具体素质拓展课程化的实施方面,提出了课程安排合理化、课程内容系统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教材使用校本化和教学管理网络化等六方面的思考与建议。在新标准下,在大课间活动这样的大环境下,把成熟的大课间活动项目提高到显性的课程中去,让大家去讨论、尝试、改进以达到课程化所要求的标准,再加以运用,那样我们的大课间活动实施将更有成效。 事实上,学校体育教学是贯彻实施“大课间活动”和《标准》的主要途径。体育(与健康) 课程是学校体育目标实现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在“大课间活动”大环境下,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小学体育(与健康) 课程重新审视和改革,无疑对于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三)研究目标

大课间活动课程化实施为切入点通过完善和修订大课间校本课程目标、内容、项目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内容,努力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体育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通过研究,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形成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路和策略,在现有基础上修订和完善提高学生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体育品质的大课间活动校本教材,并推广至本区域的学校。

2、通过研究,以完善和修订大课间活动校本课程这一过程为载体和抓手,凸显我校办学优势和特色,促使教师在大课间活动组织和实施中积极探索进行提高学生体质、运动能力以及形成良好健康行为和体育品质的新方法、新途径,提高教师教科研的能力和水平。

3通过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实施大课间活动体育教学的能力,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锻炼习惯,锤炼学生意志品质,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学生在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方面有明显的提升

4、通过研究,构建对学生参与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评价体系。

(四)研究内容

1、对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性质、价值及研究动态的文献研究。

通过对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性质、价值及研究动态的文献研究,更好把握本课题研究的方向,使得本课题的研究更具准确性,也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当前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情况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当前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情况的调查研究,找到目前大课间活动实施效果的制约瓶颈,为大课间活动课程化实施的必要性提供案例依据。

3、构建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研究

通过对现有校本教材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使其目标的价值取向和形式取向更具有自觉性和自主性;使其内容更注重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4、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项目设计的研究

通过研究,使大课间活动项目设计更合理、丰富,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促进学生形成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体育品质。

5、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课程组织实施的策略研究

通过研究,探索有效的组织实施策略,提升单位时间内实施效率,提高教师的实施水平,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6、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学生评价的研究

通过建立完善评价体系和定性、定量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推进课程化实施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书籍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国内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资料借鉴相关研究成果。

调查研究法 :通过对老师和学生的核心素有关问题的养问卷调查,制定相关的活动策略。

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变化,记载和分析观察结果为撰写本论文积累资料。

行动研究法:研究就是探索,而行动就是参与。通过这种动态的方法,不断修改研究假设,更改研究思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个案追踪。

数理统计法: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有关测试的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

(六)研究计划

2016.2~2016.3准备阶段。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梳理与课题相关的最新文献和类似研究;确定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

2016.3~2016.4研究方案的论证形成阶段,对课题进行可行性分析,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组人员活动计划、分工,撰写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2016.5~2018.9行动研究阶段,主要操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进行研究。

2018.10~2018.12课题总结阶段,本阶段对课题的研究资料进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进行成果总结。

(七)预期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效)

理论成果:

1、完善和修订大课间活动的校本教材,并在本区域的学校逐渐推广。

2、通过实践,形成大课间活动课程化实施方案。

3、提高教师教科研的能力和水平。围绕课题研究,撰写发表、获奖论文15篇以上。

4、努力构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及掌握技能的简单易操作的评价体系。

5、撰写提升学生素质和提高实施效率的优秀个案、优秀课例。

6、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报告。

实践成效:

1、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1)在运动能力方面,通过研究,学生在田径、体操和球类等多个方面的具备的基本运动能力较研究前有明显的提升,具备专项运动能力的学生数和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2)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合格率和优秀率超过我区平均水平;(3)健康行为方面,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和卫生习惯,保持良好心态和适应能力的学生数和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4)体育品德方面,通过研究大部分学生能初步能做到遵循体育运动中应当的行为规范,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追求等。

2、大课间活动我们将进一步挖掘资源,树立典型,发挥辐射作用。

3、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武进区、常州市的评优课、基本功比赛。通过研究,努力探索出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在区域推广。

(八)推进措施(推进本课题顺利进行的具体措施)

1、组织保证。建立完善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在区体育教研员李建新副校长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积极参与研究,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2、资源保证。积极利用信息平台,建立课题研究互动交流的QQ、微信群等;图书馆、教研员的引领,为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的指导提供了广阔了信息源与理论基础。

3、时间保证。课题组通过定期开展以理论学习、专家引领、教学原生态案例等为主的校本研究,借助网络交流平台,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与智慧共享,浓厚教科研校园文化。

4.实验保证。扎实研究,活动推动,成果交流,全面展开个性化教学。多形式、多渠道深化课题研究。我们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运用活动助力,搭建成果交流汇报推广的平台,全面展开个性化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教师的和谐发展。

所在单位意见

区教育局教研室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盖章:

注:2-5页格式可以根据填写内容有所调整,第6页不能变动。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庙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教育路5号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