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兴,民族兴,因此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师之职责攸关国家兴旺,树人为本之重任。树人需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需要传授德育,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以德治教,加强教育领域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实现“科教兴国”伟大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师德为先”的涵义
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
(一)中国古代“师德为先”的内涵
中国传统师德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不仅体系完备而且规范全面的中国传统师德理论。而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脉。
1.培养教师“关爱学生,有教无类”的精神
在中国传统的师德中,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孔子十分强调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对于每一位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以品行优劣、智力高低、相貌美丑、家庭出身、贫富不同来分高下。
2.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个思想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是孔子对教师提出的最有名的师德规范。作文一名教师,首先要学而不厌,要不断温顾早有的学问还要时时学习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成为人师。诲人不倦是教师可贵的品格,在教学中也要体现着一点。
3.教师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传统师德认为,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业上的导师,而且还要做学生品德修养上的榜样,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仅靠教师的口头传授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认为做教师首先应当在学生面前树立起自己崇高的形象,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找到自己道德与行为的楷模,才能心悦诚服,感化于无形。
4.教师要“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仅可以通过学习也可以通过向地位、身份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同时同学不仅可以向教师学习,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学习。
5.教师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这既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原则也是中国传统师德理论中对教师在处理与学生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基本原则。对于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慢慢地引导学生。
(二)中国现代 “师德为先”的内涵
1.培育 “爱岗敬业”的思想
引导教师立足岗位,真心关爱每个学生,在教学工作中孜孜不倦,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激发学生潜能发展的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富有个性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得到充分有效的实现。
2.练就“高超”的师能
“能”是构成教师人格魅力的核心部分,是教师具备的专业管理水平以及掌握和运用本专业知识的能力,这是教师增强自身影响力的重要基础,是师能体现师德的最好诠释。学校应引导教师学习、实践,引导教师合作、共享,拓宽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育水平。
3.崇尚“进取创新”的精神
教育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头等大事之一。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把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教育改革作为第一重大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共享活动,在共享中实现知识共享和创新,以集体的智慧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升,掌握教育规律并善于应用教育规律形成自身创新的无限感召力。
4.发扬“高尚”的品格
教师的品行和精神内涵,代表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高尚灵魂的传播者,教师的人格水平客观上达到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又是无处不在的。引导教师在教育岗位上视做人和育人为一体,严格要求自己,不断修炼自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师德为先”的必要性
(一)加强师德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素质教育具有对全体学生负责和对学生全面的素质负责之要义,这就对是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了优良的师德,才能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教师若能以师德取信于广大的青少年学生,那么素质教育的实施就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师德建设是以德治教的基础与核心,是实现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德治教是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师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高尚的师德是一流师资队伍的第一要素,是教师把自己的才能用于教书育人,为教育事业自觉奉献的根本保证。
(三)加强师德建设也是由教师的职业特性所决定的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进步的导师,教师的职业道德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关系到亿万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特别是作为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教师所具有的道德品质、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念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因此,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通过自身的作用,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只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和讲明道理上,还通过教师日常的言谈举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是其真实写照。
(四)师德建设关系到一所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搞好学校的师德建设,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既要作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广大的教师如果具有优良的师德,就会知难而进,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优势,克服拜金主义的负面影响,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五)由于目前在师德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在教学工作中,尽管许多教师都能努力做到精通自己所传授的专业知识,对学问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对待教学工作也一丝不苟。但是,毫不避讳地说,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教师没有把教学工作提高到道德意义上来认识,表面上乍看是符合道德的东西,实际上并不一定符合道德,因此我们要加强师德建设。
三、 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发展及对策研究
(一) 借鉴与批判相结合,以我为主,应对挑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1.对于国外的文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完全抵制也不能完全吸收,要进行有选择地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二) 建章立制创造良好的环境
通过建章立制,把师德建设当做学校重要的日常工作来加以落实,维护广大教师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保证广大教师不为利益分配不公而分心,形成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师德建设纳入学校工作的正常轨道,从而获取不竭的动力。
(三) 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促进师德建设的深化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要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从根本上说推进教育创新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出路,它丰富了师德建设的内涵,也扩展了师德建设的外延。
我国教育自古就有着优良的师德传统,人民教育以德为先,在教育工作中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要向优秀的人名教师学习,做到关爱学生、教书育人、辛勤工作,在今后的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执教、爱岗敬业,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不懈努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