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在四(5)班展开。面对《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新颖而富有表演价值的独幕剧,钱海英老师用精巧的设计、幽默的语言以及循循善诱的阅读策略,为学生送上了文学的大餐,也向同事们展示了一种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方式——跳出樊笼,精研细节。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钱老师紧扣主人公“爱鲤”、“拒礼”和“说理”三个行为,让学生对公仪休身上勤俭节约、聪明机智、清正廉洁的品质有了直观的体会,并且正确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本课教学的两大亮点,一者为去芜存菁的朗读训练,一者为联系生活的思维拓展。首先,作为剧本类的文章,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陷入误区:想让学生多表演多展示,却因为课堂时间限制、教师学生精力分散,而让这样的表演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际的语言训练效果。钱老师围绕框架上三个节点,精选三个细节,让学生着重表演体会,辅以教师夸张有趣的示范,既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琢磨体会,又让他们有更多展示的机会,真正做到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其次,课堂最后,钱老师就“拒绝收礼”这一问题,联系新闻事件、教师经历和学生生活中的种种小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清正廉洁的品质的可贵,使得这样看似与他们的生活有距离的道德思想,变成了他们日常行为的一种准则,进一步增强了语文知识的运用效果。
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展示类的课堂,最终目的并非“课堂效果”,而是学生“潜力”的挖掘和“学力”的提高。学生学会说话与写作,才是语文学科的本质意义。也就是说,课堂表演是为描述文章内容,描述是为尝试语言运用,运用是为提高表达能力,而这一切最终的指向,是让孩子听说读写全面得到锻炼。钱老师面对一处独幕剧本,抛弃了华丽的、夺人眼球的、看似踊跃积极的课堂效果,用紧扣学生所需、直透教学目标的方式,诠释了何为“返璞归真”。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