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人师的思考
岁月的车轮碾过青涩的回忆,时间的节点停驻在六月,一群人,一场梦,一次选择,全新的旅程……或许我们选择教师这份职业有各自不一样的理由,但是既已踏上这条平凡之路,请演绎一段别样的精彩。
大部分我们专业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在学校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白学了”。我想,问题大概在于我们师范生的培养是知识教育而不是能力教育,学的多是死知识,但这个问题恐怕也不是一句“理论联系实际”就能解释的。正如宋老师带来的全国技术支持下的多节课堂,我们看到,课堂是千差万别而又瞬息万变的,我们的师范生教育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实际情况”全部囊括,所以我在培训期间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能力的培养上。在课程标准越来越重视生本课堂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恰恰是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怎样把更多的“话语权”下放给学生,让他们主动说、敢于说、乐于说,我们的引导非常重要。以前的教育,教师可能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做对题目上,反观现在的教育我发现:“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知道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小学数学中,很多内容学生在教师没有讲授之前就已经有所了解,课堂我们老师要做的是带他们追本溯源,探寻知识的源头,不仅要让他们知道结果是什么,更要让他们经历探寻答案的过程,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教学的升华。
许多老师或许有这样的困惑:我上课明明已经讲得够清楚透彻的了,但总有个别孩子做到作业就出现各种问题,真的是教不会吗?我想这个问题大概要这样来看:能够从作业中发现端倪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了,既然这些问题体现在个别孩子的身上,并不具有普遍性,那可能就是个体的差异在作祟了。你要开始留意这个孩子上课有没有专注于听讲,若是排除了开小差的因素就得想这可能与孩子自身对知识的理解有关,我们无法杜绝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就必须允许少部分人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吸收没那么快。当然这里也必须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对症下药,帮助其在知识的领会方面做得更好。同时,适当的鼓励必不可少!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看作是弱小的、被支配的对象,强调他们没有知识,没有能力和缺乏独立性。实际上每一个学生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有他们自己细腻的情感世界,有他们自己的独到之处。如果教师能意识到学生的这种独特性,那么就能够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承认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珍视并保护他们的创造性。传统的教育过程往往更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和正确性,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们的考试也是一样,总是在变相地考查学生熟知的世界,测试他们对某类问题解答的熟练程度。没错,这样的测查是能够区分出学生的差异,优良中差尽显,但这样的评价模式只是少数得优者暂时的快乐,并不能让付出过哪怕一点点努力的人继续快乐地前行!这样以后,批量输出的所谓“人才”,在面对他们未知世界时,能展开自己独立的思考吗?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