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中心>>校园快讯>>文章内容
小家亦能大风范
发布时间:2014-11-17   点击:   来源:   作者:周水英2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为官者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群众的喜乐哀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温饱冷暖挂在心上,“上,要无愧于国家;下,要对得起百姓”,自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古人讲“先修身而后求能”,有了好的品德作保证,做人才有底气,做官才会硬气,才会有正气。有了好家风才会有好儿女,儿女才会有好的人格,进而产生正能量,影响周围的人们。

小家亦能大风范

央视街头的“家风”采访让全国的观众关注和热议,我看后也深有感触。设想一下,如果央视的镜头对着我,我该如何回答?估计我在有准备和没准备的情况下,都会把最美好的词句捅上去。就像那些被采访者回答的家风,几乎就是把赞美中华民族美德的好词都使用了。唯独重庆一个小男孩的回答是例外:“我家的家风是爸爸每星期天打我一次,星期六不打,星期天必须打……为什么打?不知道,我老是吃饭时看电视。”其实我倒觉得这个孩子说的家风不会不好,他爸爸的打,估计也是吓唬,真要是家庭暴力,大概这孩子就没这么开朗与幽默了。

我理解那些被采访者,谁也不会对着镜头埋汰自己的家风。可是家风如何,不是自己说的,而是要看这个家族的成员都长成了什么样的人,干了什么样的事。

我们历来注重亲情伦理,家风家教源远流长。孔子主张“克己复礼”的“礼”就是“周礼”,周礼中的人际关系核心就是把家庭宗教化,极为看重家中成员之间的礼仪、仁爱、美德,这种家庭关系甚至要高于君臣关系。孔子是在“复礼”之后又改造了周礼,才把“国家宗教化”的,君臣关系才高于家庭关系,辜鸿铭在一个世纪前《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就有了这些论述。可见家、家风对中国人来说该有多么重要。

家风对下一代的人格与道德、素养的影响,甚至要大于公共的学校教育。家风如今不再是一个家族大院里边的事情了。名门望族的家风如参天大树,树荫宽阔,谓之影,风儿不止有声音,谓之响,这就是“影响”。中国孔孟家族家风的美德长久不衰,到如今可以代表我们民族的家风了,而街头那些随意被采访问到家风的人,自然就是一棵小草,没多少影响力。但每一个家庭,也不能因影响似乎微不足道而随波逐流。

一个村里,村主任、村支书的家风能影响几千人,村里的首富虽说不一定是大富豪,可在他那个地域,其家风对全村都有辐射力,即便好的影响不大,坏的影响却可能像酸雨一样,能腐蚀一大片。从干部的家风中,也能看出当下的党风、政风。他们家风的好与坏,就是春雨或酸雨,都会一片一片地波及大地。那些坑过爹的儿子们,其实也是被家风坑了。凡俗百姓自家伤风败俗,没几个人关注,可领导干部、名门望族要是家风不佳,那就大不一样了。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为官者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群众的喜乐哀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温饱冷暖挂在心上,“上,要无愧于国家;下,要对得起百姓”,自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古人讲“先修身而后求能”,有了好的品德作保证,做人才有底气,做官才会硬气,才会有正气。有了好家风才会有好儿女,儿女才会有好的人格,进而产生正能量,影响周围的人们。

(选自201433日《今晚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