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教育最深的地方,学习应该以更加道德和人性化的方式进行。只有在这里恢复人的尊严,教育才能赢得未来。
你的课堂 “好玩”吗?
丘 萍
最近媒体热议“大学生为什么不爱学习”。其实,这还用深究吗,中小学一共十二年,课堂上每天背记写算,加上其他各种“恶补”,求知欲望早给打磨掉了,学习兴趣早都没了,即便上了大学,谁还亲近那可憎的课堂。
报载,某省教委领导去小学听课,问身边孩子:“你们愿意上这样的课吗?”孩子们坦然地摇头。问:“你们一定喜欢上体育课了?”孩子们依然直率地摇头。“那你们喜欢上什么课呢?”孩子们竟齐声回答:“下课!”可见孩子们对应试压力下的课堂是何等反感,他们渴求快乐的课堂,渴求自由生长的空间。
如今时代,人已上天揽月,可教育人的最核心地带——课堂,依然散发着沉闷的气息,人被物化的痕迹随处可见。学生们生活如出一辙:大量记忆,海量练习。这不,一年级孩子考了94分也不放过,说是“全班倒数”,请来家长施压加量,孩子能快乐吗?这条“生产线”,只能产出高分低能、没有激情的“优等生”,也能产出厌学的辍学生。其实岂止如此,中国孩子的睡眠曲线从6岁开始陡然下滑,体质连年下降,早已不是新闻。
课堂是教育最深的地方,学习应该以更加道德和人性化的方式进行。只有在这里恢复人的尊严,教育才能赢得未来。那么光坐而论道行吗?课堂必须变革!
前不久,去山东临沂二十中学学访,见到一位可敬的数学老师。他只用了四十多节课,就带领学生完成初中三年教学任务,而且从来不留课外作业,不加班加点。他所带的班平均成绩列年级第一,优秀率也最高。学生们都说:数学真好玩。“好玩”是什么意思?快乐,有趣,不累,参与,探究。我们听了他一节初一常态课,从等腰三角形引申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从特殊到一般,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答,血脉贲张,活跃异常,教室像开了锅。40分钟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内行看门道,听课老师惊愕地说,这堂课竟包含了常规教学10节课的内容。它打破了教材的知识完整,却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数学思想以及学习的快乐。另一位刚工作五年的青年教师,也不按常规出牌,探索了一条快乐教学之路,一年教完三年的语文教材,剩余课堂跟学生一块儿研读莎士比亚。孩子们乐此不疲,对名著的阅读远超其他班,成绩也名列前茅。一位领导难以置信:农村孩子也研读莎士比亚?他悄悄去考察,一堂《哈姆雷特赏析》让他惊叹不已。这二位老师都说,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希望离真正的教育近些再近些。校长告诉我们,不能天天在政策和机制上发牢骚,应该从能改变的地方做起。
不甘平庸、勇于实践是当前教改最稀缺最珍贵的资源,但他们又是星星之火。不管是领导,还是校长老师家长,应该有勇气冲破旧的牢笼,不再做旧制度的卫道士,关键是把“人”写进教育的核心,让生命得到醇美的滋养,还孩子一个“好玩”的课堂。那种不顾一切光要那个“分”,“逼”孩子学,最终伤害了学习的兴味,终身“不爱学习”那是必然。
(选自2013年4月3日《今晚报》)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