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区级课题>>英语课题>>理论学习>>文章内容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采取哪些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发布时间:2014-06-30   点击:   来源:   录入者:顾春晖
一、把握知识技能评价的要求:
1.把握小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基本要求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首先要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些要求都用相应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与知识技能直接相关的行为动词有了解、理解、掌握和应用。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这些行为动词的含义。
  了解: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对小学每一个具体的知识技能内容进行评价时,教师都应了解这些内容是属于哪一个层次的要求,对不同层次的要求,要用恰当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如第二学段“数的认识”内容中下面的几个内容的要求是: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记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参见例25);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在这里,知道、认识和会、能分别属于了解、理解、掌握的层次。认识万以上的数是属于理解层次,十进制记数法就属于了解层次。同样,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属于了解层次,小数和分数的意义属于理解层次。因此,在评价学生具体问题的表现时,应根据不同要求选择是了解或理解层面的题目还是选择理解或应用层面上的题目。
2.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
  学习评价思想指出,运用纸笔测验的方式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平还是评价方法之一,关键在于设计恰当的测验题目。传统的测验往往过多地测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对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忽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在解决问题情境中的运用。对于技能测验更多的重视某一个单一技能的熟练程度,忽视在具体情境中技能的选择和运用。课程标准则要求测验的题目要有助于了解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技能;同时,除了运用纸笔测验的方法对学生知识技能进行评价外,还应运用课堂观察、数学日记、成长记录等方式进行评价。
3.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评价时应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学习上的差异,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有差异的要求,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评价的功能除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判断外,还包括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一时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可以再给学生机会针对评价中表现出的问题学习和改正,当他们理解了相当的内容,再次评价就会有比较好的成绩。在平时的过程性评价中,评价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使学生和教师了解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水平,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二、关注学生能力的评价: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发展。评价中也同样应体现这样的理念,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和情感态度的评价。能力评价和情感态度评价与知识技能评价不同,更应当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学生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表现。
1.数学思考的评价
数学思考是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重要标志,数学思考包括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等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思考能力的提高,也体现在学生抽象推理和建模等数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学生数学思考的评价要体现在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如数的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需要学生有抽象能力,需要建立数感、符号感。对学生数的概念的评价,不只是看他们对数的认识理解的程度、掌握的水平,还应当了解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技能的评价不只是对技能的熟练程度的评价,要将数学思考能力融合在一起。
2.问题解决的评价
  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评价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问题解决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每一个学习领域都有相应的问题可以用来评价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不同的问题评价的功能也不尽相同,侧重于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问题,更具有情境性和富于思考。
3.注重学生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基于任务的评价,可以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运用这种评价方法,能较为全面地考察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数学发展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特殊的表现。如学生在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中,教师可评价他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水平。运用表现性评价,不仅使学生有效学到数学知识的内容和方法,而且可使教师从多方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表现,包括学生的思维活动、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创造能力、数学学习活动的参与,以及对数学的情感和态度。
4.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素养的养成
  学生是否具有会学数学的能力和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成效,在小学可以从下几方面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和素养。一是能否从具体的数学事实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结果、方法和思想,同时对数学抽象的概念、结果、方法和思想又能给出具体的、简洁生动的实例,包括生活中或数学中的实例,还能总结出知识内在的联系、脉络和结构,形成整体的理解,并能够理解到哪些地方是关键。二是有条理地表述问题。要养成一个讲道理的习惯,逐步地学会数学推理,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三是要引导学生能主动地运用数学的三种语言,即数学的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和自然语言,能够在各种语言之间进行转化,如对文字题能列出一个代数式,能用画线段图,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理解。教师要对能够主动转化的学生做出积极的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教师评价的引导下,更好地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
三、评价主体与方法的多元化
很难找到一种适用于所有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在“多元主义”价值观的支配下,在具体的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上,评价势必要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数学评价多样化趋势,就是认识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关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课程标准尤其强调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我设计一个‘学习小结’,用合适的形式(表、图、卡片、电子文本等)归纳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学习中的收获,遇到的问题,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也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小结在班级展示交流,通过这种形式总结自己的进步,反思自己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汲取他人值得借鉴的经验。条件允许时,可以请家长参与评价。”因此,新课程改革下,除继续改革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首先教师还要抓好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即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通过评价形成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使评价成为有力手段;同时,同学之间的感受是最直接、最真实的,让学习伙伴一起来互评,有利于准确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你怎么看待他刚才的错误?”“你来当裁判,说说他们俩的做法怎么样?”又如,在小组共同完成一份调研报告或数学实验报告后,教师可以制订一些评价表格,引导学生对合作学习中参与态度、知识的学习、习得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评。其次,由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特殊关系,家长的评价对孩子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教师可以利用评价手册、家校联系卡、课外作业、实践活动,让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发挥家长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另外,参与评价活动的还可以包括专职的评价机构、教育决策机构、学校管理人员、活动中涉及的其他有关人员(如调查活动的调研对象等)。总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之间的评价、家长及社会评价等,构成评价主体的立体化。为了很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教师作为这立体化评价主体中的核心,发挥着协调、连接等重要作用。教师应协调好学生、同伴、家长之间的关系,做好综合评价工作,以发挥多元评价的“合力”作用。
2.评价方式多样化
  课程标准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在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在条件允许的地方,也可以采用网上交流的方式进行评价。”下面就选择几种典型的评价方式进行介绍。
  第一,书面测验是一种量性的评价方式,是指通过检测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式,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检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技能,发现学习困难,进而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关于书面测验,前面已有阐述,教师也比较熟悉,这里不在详述。
  第二,口头测验。口头测验是一种质性评价方式,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解答、操作,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情况,还可以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和个性创造力,为多角度评价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素材。
  第三,课堂观察。课堂观察适用于学生数学学习的一切领域,包括了解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是获得书面测验中不易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措施。可因观察的效度难以检验,观察又有它的主观性,故教师在观察时,要设计评价标准,重点观察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方面、倾听和表达、参与程度和态度等,也要设计一些探究性的活动,观察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倾听和表达的能力等。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庙桥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教育路5号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