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浅谈后进生减负的策略
【摘要】“后进生”的形成,有其智力因素原因,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原因。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形成“差生”的非智力因素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后进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1、自卑感;2、厌烦感;3、恐惧感。减轻“后进生”心理压力的几种策略:1、排除自卑心理,发扬其闪光点;2、排除戒备心理,弥合其融洽点;3、排除逆反心理,建立其相容点;4、排除厌学心理,激活其乐学点;5、排除惰性心理,强化其勤奋点。润物无声,只要我们抓住教育的时机,必能促其转化,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后进生 心理减负 策略
“后进生”的形成,有其智力因素原因,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原因。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形成“差生”的非智力因素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后进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转化“后进生”的关键,应从剖析“后进生”心理入手,弄清“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在此基础上分别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进行疏导。本文就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后进生”的心理压力及其危害
1、自卑感。老师赞许的目光频频投向优秀的学生,对差生则冷眼相待,稍有过失,则加以训斥,得不到理解、尊重、自身价值得不到表现,使他们在心理上自觉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导致他们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2、 厌烦感。由于现代社会的高节奏、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家长和教师期望过高及个人抱负与现实条件的反差所带来的刺激;更由于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导致他们产生一种消极心理,不能主动投入到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之中,缺乏激情并产生厌烦感。
3、 恐惧感。具有以上心理特点的学生,时常处于戒备状态以防受到伤害。他们精神上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对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严重的恐惧感。由此可见,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得“后进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情绪不稳定,紧张、烦燥不安,他们往往以反社会或自我退缩的行为去寻求和表现个人价值,走向极端则会出现犯罪、离家出走、逃学、自杀等倾向。如果教师对这种心理障碍不进行及时的疏导,设法去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那么当他们毕业走向社会时又怎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现状,担负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呢?
二、减轻“后进生”心理压力的策略
减轻“后进生”心理压力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教育他们勇于追求,自强不息,做一个诚实、自尊、自重、富有责任心和创造心的好公民。对此,我们进行了如下尝试:
1、排除自卑心理,发扬其闪光点
后进生因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感到在班级里抬不起头来,老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他们进取向上的心理失去了平衡,消极地对待学习,信心不足,自甘落后,形成自卑心理。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其长,亦有其短,后进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其闪光点,引发其求知欲,促其上进。例如我班李豫同学,自律守纪差,学习成绩差,经常受到冷遇,产生“生来不如人,学好不可能” 的自卑心理。一次班会课上,我发现他讲故事的音色特别好,讲得有声有色,又在家访中了解到他还经常给邻居的孩子讲故事。于是我在班上组织了讲故事比赛,他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同学们
2、排除戒备心理,弥合其融洽点
后进生受到的批评特别多,有时即使做了一些好事,客观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他感到不管怎样,老师和同学总是不会相信的,好像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用。对周围的人总抱有猜疑、不信任的态度,产生“你好你的,我不好不关你的事”、“破罐子破摔”的戒备心理。为此我们应该给后进生多一点信任,多几份理解,少一些责难,少一点怨恨,多几份关爱。有人说,教师对学生的爱,甚至可以影响学生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对后进生来说,更需要得到老师“雪中送炭”式的爱。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那就是个人的自尊心。”自尊心理是一种由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爱、自我尊重并希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若教师冷落或随意伤害后进生,他们就会从教师的言行态度中意识到教师的偏心和歧视,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在心理上就会与周围的人之间形成一堵无形的“墙”,有意躲避教师,并对教师的谈话帮助,呈现心理封闭,听不进受不了。比如我班的蒋壕同学,因为家里环境复杂,父母分别再婚,别的同学总是嘲笑他,说他有几个爸爸妈妈,这让他很是抬不起头来,别的同学帮助他,他也总是不理不睬,对别人有一种防备的心理,怕别人嘲笑他。我多次跟他谈心,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在背诵《北大荒的秋天》一课,内容较多,又不花功夫,加之他记性不好,其老毛病又故态复萌时,我抓住他的这一次反复,多次跟他谈心,鼓励他不要灰心,课文背不住,我帮你,(边提示边鼓励)题做不出,我教你,但你要尽力,我相信你,你会赶上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课堂上表现也好多了。在许多次鼓励下,在罗森塔尔的这种期待效应下,他的成绩也上来了,一次次地逼近良好,让我感到很欣慰。平时,我对他的一点努力和进步都表示肯定,时时奖励他。同学们对他也产生了好感,他也乐滋滋的。从此,他寻回自信,不再讨厌学习,不再防备大家,跟同学又融洽起来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如果教育家要从多方面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在多方面了解学生。”教师只有全面了解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只要他们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点也要加以肯定,及时提出表扬,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要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并诚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不应当有了问题就无情讽刺,造成师生关系的冷淡、隔阂。因此我们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心去拆除学生戒备心理的障碍物,让他们能与老师情感上融洽起来,“亲其师,信其道。”把两个积极性拧成一股绳,后进生的转化就有了可能。
3、排除逆反心理,建立其相容点
后进生因成绩差,经常受到人格贬低,个别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使他们的心理常受畏惧、敌对情绪的支配而产生“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的逆反心理。为此,我们教师首先要改变自身形象,“把微笑带给他们”,以形成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多给他们安慰和关怀,鼓励他们扬起学习的风帆,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友爱、互助的学习环境,并认真细致地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共同携起手来,帮助他们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使他们感到集体
可见,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的,唯有动之以情,用教师火一般的热情,去化解他们心理上的坚冰,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即使批评教育,也要注意“艺术”性,要“爱”字当头,如同在药片的外面涂上一层糖衣,做到良药不苦口,使他们排除逆反心理,与大家融洽相处,做到心理相容。
4、排除厌学心理,激活其乐学点
后进生的成绩差,有的是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外部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努力了,可总是不尽人意,总是换来批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表现为“对上学毫无兴趣,提起学习就头疼,厌恶、逃避学习”。要排除这种心理障碍,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其次,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主要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多让后进生在学习中有成功的机会,给他们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诱导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只要他们获得了一点成功都要鼓励,使他们能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同学们的赞扬能促使他们去争取新的成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且能“要下苦功夫学”,觉得乐在其中。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生搞好学习的作用。后进生唯有好学、乐学者,才能不断上进,才会彻底甩掉落后的“帽子”。
5、排除惰性心理,强化其勤奋点
有些后进学生,并不是先天智力差,而是由于学习中的惰性造成的。致差原因不外乎:(1)贪玩,缺乏上进心。学习稀稀拉拉,动作迟缓,边学边玩,作业不能按时完成。(2)受新时期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成绩好差问题不大,能赚钱就能发家”,因此懒懒散散,如“小和尚撞钟”。我班有个学生王达就是因学习上的惰性而渐渐成为后进生的,我对他讲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及对人的要求,从思想上不断消除“读书无用论”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引起他要学的动机。接着我对他加强督促,“扶他上路”。我带了事先准备好的试卷、习题给他补习,让他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先做。刚开始,他连最基本的知识也不会,我就帮他复习,给予他指导,让他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然后用相同的试卷让他再做一遍,他果然进步了不少。当他尝到了一点成功的甜头后,我再给他讲勤奋学习就有好成绩,勤奋出天才的道理,使他懂得:只要通过努力,勤奋一点,成绩一定会进步的。最后,我还送给他一句名人名言:“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后来,他真的变得勤奋了,期末考试竟然进入了班级的前十名。
柏拉图曾经说过:“你不可以尝试只救身体而不救灵魂。”一个健康的人必须是身体和灵魂都是健全完整的。有一句很了不起的话:“假如你们有像一粒芥菜种子那么大的信心,便没有任何事情是你们不能做的。”只要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把平时的一声呵斥变成表扬,平日的一句讽刺变成赞赏,平日的一段批评变成鼓励,没有什么是学生做不到的。润物细无声,只要我们抓住教育的时机,必能促其转化,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