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常识 建设理性 寻找信仰
––观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感
借用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老师的观点来作为我观后感的题目我虽觉得不是很恰当,但我认为的确是“感动中国”节目的一个出发点。星期天,和女儿如约一起打开电脑,收看《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的视频。
与往年一样的结果,在这个不平凡的“末日年”里面,又有很多已经死亡的“草根英雄”在感动着中国。他们有国之大器的精英,也有百姓草根的凡人,却都以不同的伟大事迹感动着这个世俗的国度。这个节目其实就是一个超级“催泪弹”,使人在刚刚过去的喜庆的春节假期里,获得有一个感受悲情的时刻。每一个获此殊荣的“英雄”其实都表演了一场悲剧,他们给自己的家庭带来的是永远的痛。在节目进行中,我一边观看一边猜想,我自己梳理了一下,2012年我又被那些人和事所感动过呢?由于是同行,我首先想到了“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了学生奋不顾身的英雄壮举;还想到了“年幼学生”何玥,面临死亡竟有如此的境界和豪情!看完节目后,我泪眼婆娑。
再看离我们行业稍远点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同志一生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在癌症晚期,生命的最后一刻,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最后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完成了他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一次冲锋……如果说学雷锋离我们太过遥远,那我们不妨学学他们。放下内心的浮沉与躁动,去感受这些和你我一样的平凡人而却不平凡的事迹。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个世界才变得不再冰冷。其实我们无需伟大,我们只需付出一点责任、一点关爱、一点感恩,来回报社会,回报家人就足够了。
看完全程,感动之余,也给我们带来更深的思考:
1、精神的觉醒:《感动中国》到今年就已经整整十二个年头了,其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让我们看到了国人一种从物质至上到精神至上的转变。与发展迅速的物质水平相对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落后了太多,以至于被西方某些国家称为是“没有信仰的民族”。但是,感动中国的传承与发扬让我们看到了国人对道德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感动中国,其实是国人对优秀精神的一种寄托,是虚无缥缈的灵魂与现实接轨的媒介,是美好品质发扬传承的载体。
2、榜样的力量:《感动中国》不仅是对道德模范、学术精英的嘉奖表彰,更是对崇高精神、优秀精神的宣扬与传播,当获奖者的事迹通过感动中国传遍大街小巷,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他或她俨然已经成为了亿万中国人的榜样,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与其说是被获奖者的无私感动,不如说是被他们人性中的那种真善美感化、激励,那些崇高的精神在我们内心翻腾,化作一种独特的动力,使我们不自觉地向他们靠拢,向他们学习,社会的风气因此而改变。这就是感动中国的力量,是榜样的力量,更是人性的力量。
3、时间带走感动: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人们选择坐在电视机前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心情似乎一直很沉重,眼泪总是停不住,但典礼结束以后,人们又恢复了之前的一切,内心平静的没有一丝波澜似乎人们把感动中国变成了一种情绪的宣泄途径,把一年的泪水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流干净,第二天重新回到自己的小世界,期待着下次感动中国。不信的话,可以扪心自问,我们能叫出几位曾经感动过你的他或她的名字?大多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遗忘了。正因如此,我们希望被遗忘的仅仅是名字,是符号,而不是其背后蕴含的一种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的精神。
武进区庙桥小学 莫伟娟
2013.3.5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