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科研园地>>课题管理>>文章内容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许春燕——校级课题设计方案)
发布时间:2010-03-17   点击:   来源:   作者:

武进区庙桥小学第三轮小课题

课题名称: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

起止年限: 2010.3—2010.12

课题负责人: 许春燕

申报日期: 20103

性别

年龄

任教

年级

其他

职务

负责人

许春燕

35

小学高级

数学

二年级

25

小学二级

数学

二年级

胡晓华

35

小学高级

数学

一年级

上官娴

39

数学

一年级

1、现象:

3-6岁的儿童经常会问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无穷无尽的是什么?”“为什么?简直让大人难以应付。经过几年的学校教育,人长大了,个人知识增多了,然而问问题的人却少了,就连回答老师提问的热情也没有了。为什么往日强烈的问题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学校教育时间的增加,个人知识的增多而失落了呢?冷静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大部分的老师以讲授为主,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敢问、想问、能问,让学生在质疑、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显得至关重要。

2、意义:

问题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中介。“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数学课程标准》最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突出了“过程性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真正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有助于锻炼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一、主要概念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 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目标

我们把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使他们敢问、会问、善问,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

1、学生目标

敢问 即自己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

会问: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猜想;并能综合运用原有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分析,理解信息,能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善问: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其深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使学生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创新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教师目标

A、善于学习,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能力,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做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

B、善于启疑,提供培养问题意识的背景,背景应与学生心理、生理相协调,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体现教学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

C、教师要有热忱而悦纳的态度,改变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敢于提问的品质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和助长学生“自信、独立、机敏”等人格特征,尊重学生不寻常的言行,对避免有危害性的批评。

D、教师善于倾听,善于从多种问题中筛选实质性问题,去引导学生探索研究。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敢问、会问、善问。 “敢问”是学生敢于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会问”是指学生不盲目地提问题;“善问”是指学生能自觉地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满数学课堂,并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形成新知。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个案研究。并采用录像技术、案例分析、学生访谈等手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记录,通过阶段小结和评价,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促使课题扎实有效地开展。

1)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只有在真实、接受和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发表见解。在教学中,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积极地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都会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的问题非常重视,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①根据教学进程的发展,把握提问的时机。

新课导入时可鼓励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学什么?和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新课教学时可鼓励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知识是怎么来的?巩固练习时可让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用这个知识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解决方法?等。

②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提出相应的问题。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相应提出的问题也不同,如概念教学: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的内涵中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计算教学: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算理”字上下功夫质疑。应用题教学: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几何形体教学:它有什么特点?怎么想到了这个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等等。

3)老师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善问”。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生命”的材料,为学生“提问”创造条件,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有“生命”的材料是指教学内容应是现实的、有价值的,它具有新颖性、探究性等特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学有用的数学,学生有了学习欲望,才能积极投入地学。与其“把马拉来让它饮水,不如让他口渴”。如果我们为学生提供有“生命”的教学内容,学生就会乐此不疲地去探究。

①教师要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

一直以来,提问好像是教师的专利。我们老师考虑最多的也是如何提问题,设计问题。但如果任由老师一个接一个自认是精妙的问题问下去,学生也只有作答的权利,看似势如破竹,水到渠成,但整个过程学生是在被动地参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本得不到体现。诚然,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疑问,但他们哪来的时间想、问呢?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是少而精的,设问要在重点、难点和疑点处,而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多问,才能发现他们的问题,发现他们的创新。

②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问题可提。

问题一般存在于新知识的生长处、新旧知识的连结处。教师只有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诸多信息,才能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如:在一堂数学活动课上,我和学生玩扑克游戏:一副扑克共54张,甲乙两人轮流取牌,每人最少取一张,最多取6张,谁取到最后一张的为胜。开始时我和学生进行比赛,由我开始,连续几次都是我胜出,有几个不服气的,还要跟我再来一次,而且开口要先拿,结果还是我赢了。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高,问题也就一个接一个:老师你是不是做了手脚?老师你有什么窍门?有细心的学生还提出了“老师你为什么开始时都要取5张?”的问题。这时再组织学生2人一组进行游戏,学生就有意识带着问题进行,发现其中的规律。再有学生提出和我比赛,并且由他先开始,那我也只有输的份了。最后再改变拿的方法(如每人最少取一张,最多取4张等),这时学生会自然地运用刚才的规律,去解决,最后有很多同学还回家和爸爸妈妈比赛,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③恰当评价,改进提问。

教学时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但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总之,在适宜的土壤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定会“不尽长江滚滚来”!它促使学生主动性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研究准备:(20103~20104月)

调查摸底,提出实施方案,加强理论学习。

2、研究实施:(20104~201011月)

讨论修订方案,明确本实验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操作步骤。

每学期初学习钻研、制订计划、探讨全学期实验目标及重点方法等。

③以学习、讨论、个人尝试、研究课、互相交流为主要形式,边学习、边实验、边研究。

3、研究总结(201011~201012月)

①资料积累 ②写总结报告 ③自测、讨论、总结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