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常见职业病之颈腰椎疼痛
一、颈腰椎病的概念: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其他型。
颈椎病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多。临床常表现为颈、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区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缩,甚至四肢瘫痪。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治疗后极易复发等特点。
确切地说,颈椎病是颈椎椎间盘、颈椎骨关节、软骨、韧带、肌肉、筋膜等所发生的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改变,刺激或压迫了周围的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结合症候群。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5.2%。其发病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在各种外力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使相邻的神经根、脊椎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痛、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腰椎间盘位于两个椎体之间,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三部分构成,其中髓核为中央部分;纤维环为周围部分,包绕髓核;软骨板为上、下部分,直接与椎体骨组织相连。髓核为一粘性、透明胶状物质,其主要成分为胶原蛋白。髓核就像一个承重的球,在相邻脊椎骨间的运动中起支点作用。 纤维环分为外、中、内三层,包围髓核,构成椎间盘的外周部分,像一盘旋的弹簧,使上下椎体互相连接,并保持髓核的液体成分,维持髓核的位置和形状。软骨板为透明无血管的软骨组织,在椎体上下各有一个,可以承受压力,起保护椎骨、缓冲压力、连接椎体和椎间盘之间的营养交换的作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从程度上可分为:
(1)膨出:髓核未突破纤维环,纤维环整体移位后压迫相邻组织。引型最轻,最易于恢复。
(2)突出:髓核突破纤维环,刺激、压迫周围组织,未空入椎管内。此型最常见,一般保守治疗能够恢复。
(3)脱出:突出的髓核进入椎管内。此型较少见,保守治疗困难,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宜尽早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后可继发腰椎生理曲度变直、后凸、侧弯、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等一系列改变。由于腰椎生理平衡的破坏,还可引起腰部周围软组织的损作,如棘间韧带损伤、臀上皮神经损伤、梨状肌综合症、骶髂关节损伤等病变,使许多患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二、颈腰椎病治疗;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一旦有了相关的症状,一定要请专业医生帮助确诊,一旦诊断明确,就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治疗。
(1)由于颈椎病病程比较长,病情常有反复,发作时症状可能比较重,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所以一方面要消除恐惧悲观心理,另一方面要防止得过且过的心态,对疾病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颈椎病急性发作期或初次发作的病人,要适当注意休息,病情严重者更要卧床休息2-3周。但卧床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肌肉萎缩、组织粘连、关节粘连等变化,阻碍颈椎病的恢复。另外,颈椎病的间歇期和慢性期,应适当参加工作.不需长期休息。
(3)无论是睡眠、休息.还是学习工作,甚至日常一些动作,都要保持良好的习惯,时刻不忘颈椎的保护。同时加强颈肌的锻炼。
(4)颈椎病患者绝大多数经非手术治疗能够缓解症状甚至治愈不发。适当的使用些兼保健,治疗,预防为一体的产品(如康星健康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忌病急乱投医,朝三暮四,频繁更换治疗方法或多种方法杂乱并用,不但得不到治疗效果,反而加重病情。
锥间盘的退行性变及其继发病变是颈腰椎病的根本病变,故将病理分成原发和继发病变两部分叙述。
1、药物疗法:吃药、打针、贴膏药都属于药物疗法,药物疗法主要有消炎消肿、止痛、活血化淤的作用,主要有:阿司匹林、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安痛定、扶他林(解热镇痛抗炎药),曲马多、强痛定、度冷丁、痛力克(镇痛药),地巴唑复方丹参注射液(扩张血管药),强的松、地塞米松、(激素),维生素b1、b12、e、c、三磷酸腺苷、肌苷(维生素及营养药),中枢性肌肉松弛剂、利尿脱水药等。就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而言,药物疗法并非治本之法,只能缓解症状,暂时减轻病人的痛苦,在病早期或急性期,效果必较明显。但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不宜长期服用。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2、物理疗法:按摩推拿、针灸、电疗、拔罐、激光、超声波、石蜡疗法等,此类疗法也主要以消炎止痛、活血化淤为主,治标不治本,很难根治。
3、封闭疗法:将药物注射于痛点和神经根周围称为封闭疗法。主要起到消炎止痛、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4、手术治疗:主要用于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和休息者,经非手术疗法无效者。手术改变了人体原有的组织结构,属于创伤性疗法。患者比较痛苦,手术破坏人体组织,造成人体组织结构的改变,容易增加其它组织的病变,比如,有些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后,容易引发其它腰间盘的退变或造成不同程度的膨出或突出,还容易产生神经沾连或腿脚麻木,失去知觉,尤其容易引发骨质增生或椎骨不稳。所以手术疗法只能在不得已时采用,腰突症在某种程度上属于自限性或自愈性疾病,应尽量选用保守疗法。
5、溶核术:1964年美国医学者smith首次用木瓜溶核、用蛋白酶注入突出的椎间盘内,加速椎间盘的退变过程,使之脱水纤维化变小,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此种疗法是以加速椎间盘退变为代价的一种疗法。副作用比较明显。
6、牵引疗法:牵引是治疗腰椎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通过力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对腰椎施加牵引力,拉宽椎间隙从而达到:a、减轻椎间盘压力,促使椎间盘回纳,解除对神经根等组织的刺激和压迫。b、消除炎症,促进血液循环。c、解除肌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但传统的牵引法是在床上进行的,只能是每日二次的间断进行,每逢患者下床回家或运做,在上身重力的压迫下,回纳的髓核又会受压再次突出,造成前功尽弃,反复发作。上述方法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自己不可盲目试用。如果您有什么问题,请咨询在线医生,专家为您解答。
三、颈腰椎的病预防
颈椎病的预防,应从病因及发病诱因两方面采取措施,以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防止已治愈患者的复发。颈椎是脊柱的一部分,要从脊柱的整体加以预防。
预防是防止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认为脊柱的椎间盘在发育至成人之后,即开始退行性变。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各椎间盘出现退行性变差异甚大。从年龄方面观察,魏征等对无症状的100例颈椎X线照片进行分析结果提示,椎间盘退变和骨质增生是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的:20岁以下组,2/20人;20~29岁组,2/20人;30~39岁组,4/20人;40~49岁组,50岁以上组,16/20人。潘之清研究认为,婴幼儿及青少年时期脊柱外伤机遇最多,因此,颈椎病的预防,应从儿童时期开始。加强体质锻炼,促使椎周软组织强状有力,有助于增强脊柱的稳定性。更注意防止外伤和纠正工作与生活中的不良姿势。颈椎病的诱发因素除外伤外,常见的还有落枕、受凉、过度疲劳、强迫体位工作、姿势不良及其他病症等。颈椎病的致病因素是复杂的,但总的可分为内因(体内因素)和外因(急慢性外伤),二者可以互为因果。内因是致病的基础。我们这里讲的是外因方面的预防。
(一)严防急性头、颈、肩外伤:头颈部跌扑伤、碰击伤及挥鞭伤,均易发生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直接或间接引起颈椎病,故应积极预防,一旦发生应及时检查和彻底治疗。有些外伤是不是易引起人们注意的,例如坐车打瞌睡,遇到急刹车,头部突然后仰,可造成颈椎挥鞭性损伤;有人生气时随意拧孩子耳朵,孩子为了防御而急性扭颈,或用巴掌打击孩子后头部等,均可引起颈肌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婴幼儿颈部肌肉尚不发达,颈软,如过早抱起或抱孩子姿势不合适,甚易造成过伸性颈椎损伤;有些青少年体育运动不得要领或不重视运动前的预备活动,如顶牛、头顶立、前滚翻及骑颈娱乐等,均可造成运动损伤。防止外伤是预防脊柱退行性变的有力措施。一旦发生外伤,除治疗软组织损伤外,还要及时治疗颈椎小关节错位,以防止发展成为颈椎病。
(二)纠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势,防止慢性损伤:颈肩部软组织慢性劳损,是发生颈椎病的病理基础,生活中的不良姿势是姿势是形成慢性劳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势,对预防颈椎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有人喜欢俯卧,为了呼吸、只能将头扭向一边,这样会发生1~4颈椎扭伤。颈轴侧弯,达到失代偿时,就会出现头昏、头痛和眼、耳、鼻喉等症状。由于损害颈椎的正常力学失衡,会加速各颈椎的椎间盘退变;有人平时姿势尚好,但当看小说、看电视时,习惯把头靠在床栏杆上或沙发扶手上,造成屈颈屈背扭腰等,这样会因脊柱椎间韧带损伤而致该段脊柱失稳;妇女带孩子睡觉,常面向孩子侧卧,如果枕头不合身材高度,将置颈胸椎于强迫体位,形成侧弯,可导致脊柱病。
(三)合理用枕:枕头是颈柱的保护工具,一个成年人,每天睡眠6~9小时,即每天有1/4~1~3的时间是在睡眠(枕头上)中度过的,所以枕头一定要适合颈部的生理要求。人在熟睡后,颈肩部肌肉完全放松,只靠椎间韧带和关节囊的弹性来维护椎间结构的正常关系,如果长期用高度不合适的枕头,使颈椎某处屈曲过度,就会将此处的韧带、关节囊牵长并损伤,而造成颈椎失稳,发生关节错位,进而发展成颈椎病。这类病人常常表现为睡眠中或睡醒后晨起时颈项不适、落枕、头昏、头痛或顽固性失眠等症状。合理的枕头对治疗和预防颈椎病十分重要,是药物治疗所不能替代的,但应长期坚持应用。合理的枕头必须具备两项:科学的高度和舒适的硬度。对枕头的高度,国内外学者均十分重视,并提出多种数据。我们研究认为,枕头不宜过高,亦不宜过低。大部分人以自己的颌肩线(下颌角至肩峰的距离)或手掌横径,作为侧卧或仰卧的高度,此高度适合绝大多数人;少数人需适当高枕,如棘突发育畸形、吻棘,枕头过低则可使症状加重。枕头应有适当的弹性或可塑性,不要过硬,以木棉或谷物皮壳较好,应用后可以形成马鞍形。
正确睡姿对脊柱的保健十分重要。人体躯干部、双肩及骨盆部横径较大,侧卧时,脊柱因床垫的影响而弯曲,如果长期偏重于某一侧卧位,脊柱会逐渐侧弯,轻者醒后腰背僵硬不适,需要起床活动方可恢复正常,重者可发展成脊柱病。睡眠应以仰卧为主,侧卧为辅,要左右交替,侧卧时左右膝关节微屈对置。
腰椎病的预防:腰椎在人们日常劳动生活中活动度最大,承受来自上肢及躯干的重力,是最容易产生劳损与外伤的部位,腰椎的椎间盘也最易受到损害。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而外伤是发病的重要诱因。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选择何种床铺?
正常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床铺的种类很多,过软的床铺在人体重量压迫下可形成中间低、四边高的形态,很容易造成腰背部肌肉张力的增高,日久则导致局部肌肉、韧带平衡的失调,直接影响腰椎的生理曲线,使椎间盘受力不均。因此,从治疗和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角度出发,选用木板床较为合适。但单纯应用也可使腰椎产生轻度弯曲,在潮湿地区因透气性差而易引起垫被霉烂,所以一般使用时应将被褥铺垫得松软合适,这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维持腰椎的平衡状态。另外,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火炕,也与木板床有很相似的优点,还可通过加温以御寒,产生热疗作用,有利于放松痉挛的肌肉,缓解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什么样的睡眠体位比较合适?
人的睡眠姿势大致可分为仰卧、侧卧和俯卧三种方式。仰卧时,只要卧具合适,四肢保持自然伸展,脊柱曲度变化不大。侧卧一般不必过于讲究左侧还是右侧卧位,因为人在睡眠中为了求得较舒适的体位,总要不断翻身,一夜约20-45次。俯卧位时胸部受压,腰椎前凸增大,易产生不适感。所以,一般以采取仰卧和侧卧位为宜。有条件的患者,仰卧位时应在双下肢下方垫一软枕,以便双髋及双膝微屈,全身肌肉放松,椎间盘压力降低,减小椎间盘后突的倾向,同时也降低髋腰肌及坐骨神经的张力,这样能有效地防止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最佳体位。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怎样进行康复锻炼?
腰部损伤往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例如,长时间的体力劳动或运动,可因腰部负荷过重而造成腰肌的损伤。长期缺乏体育锻炼的胖子,站立时重心前移,也很容易引起腰部韧带、肌肉的劳损。腰部长时间遭受风寒,也可以引起慢性腰背部僵硬、疼痛。急性损伤处理不当或治疗不彻底,也会发展成慢性腰肌劳损,也容易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下面介绍几种效果可靠又简便易行的康复锻炼方法:
1.腰部前屈后伸运动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站立,两手叉腰,作好预备姿势。然后做腰部充分前屈和后伸各四次,运动时要尽量使腰部肌肉放松。
2. 腰部回旋运动
姿势同前。腰部作顺时针及道时针方向旋转各一次,然后由慢到快,
由大到小,顺、逆交替回旋各八
3.“拱桥式”
仰卧床上,双腿屈曲,以双足、双肘和后头部为支点(五点支撑)用力将臀部抬高,如拱桥状,随着锻炼的进展,可将双臂放于胸前,仅以双足和头后部为支点进行练习。反复锻炼20~40次。
b半桥,仰卧两腿屈曲下,抬起臀部同时挺胸挺腰,吸气,放下,呼气。
4. “飞燕式”
俯卧床上,双臂放干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不要使肘和膝关节屈曲,要始终保持伸直,如飞燕状。反复锻炼 20~40次。
以上方法于睡前和晨起各做一次。
飞燕式,俯卧抬起上身两臂及两腿膝直
5、腹肌训练
a仰卧位腹肌主动收缩。
(2)、慢性期及恢复后期:
以上动作每一动作历时6~10秒,重复6~20次,开始时重复次数宜少,以后酌情渐增。
6、腰椎活动度训练
1:转体:叉腰,左手经前方、侧方向后斜上举,目视左手向左转腰,还原,两则轮流。
2:侧弯运动:双手叉腰;向左弯腰,左手垂直下伸右手沿胸壁向上滑移,还两侧轮流。
3:抱膝:1两手侧平举,手心向上挺腰,2弯腰抱住左小腿拉向胸部,还原,两侧轮流
4:弯腰转体:1两手侧平举,两腿伸直分开,2弯腰以右手触左足,左手右上举,还原,两则轮流。
e:磨腰:双手叉腰,1,2,3,4依次向左、后、右、前方弯腰,5,6,7,8,方向相反。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